《明末达人秀》转载请注明来源:爱阅小说网aiyuexsw.com
之尊会这么客气,被贾亦韬的热情举动弄得愣了一下,前者转瞬就反应了过来,再施一礼:“微臣拜谢皇上”
片刻之后,两人分君臣落座,那个太监也已经离去,就在徐光启快被贾亦韬盯得发毛之时,后者终于开口了。
“徐光启,可知朕为何将你召回京城,官复原职”
“微臣不知”
徐光启明显再次失神了一下,回答了一句之后,不禁暗想,这还用问吗皇上你之所以大规模的重新启用一些官员,为得无非就是制衡魏党余孽吗我徐光启当然也不会例外。
融合了崇祯记忆的贾亦韬,虽然不知道徐光启的心中所想,但也知道朱由检大规模重新启用那些官员的意图,那就是制衡魏党,使得两党实力相当,处于一种微妙的平衡状态。
只有如此,崇祯才能做到左右逢源,在一种平衡的状态之下,更好的驾驭百官,巩固自己的皇权。
“徐光启,据朕所知,你精于数学、天文、水利、历法、火器研发等等,尤其是农学,更是卓有成就,对于西北的连年大旱,你怎么看如何才能更好的抗旱救灾,救济灾民”
贾亦韬的突然转移话题,再次询问,再次出乎徐光启的以外,没想到皇帝会对自己这了解,但却高兴不起来,反而使得他心里生出莫名的忐忑之感,即便是紧张不已,但还是老老实实地回答了问题,不敢有过多的迟疑。
“启禀皇上,微臣以为,要想更好的抗旱救灾,安抚灾民,就不能使用传统上意义上的赈灾方法,不能一有大旱,就单纯的派发粮食,而是应该从根本上解决或缓解问题。尤其是陕西连年大旱,一味地只是运送赈灾粮,将会拖垮朝廷,而且,收效甚微”
“哦如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贾亦韬来了兴致,适时地问了一句。
“启禀皇上,微臣以为,要想降低陕西天灾的影响,达到真正救灾的目的,要想一劳永逸,应该从两个方面下手,一是兴修水利,而是改良农物,让百姓多种植一些抗旱性物,比如番薯、米、棉花、南瓜。”
“尤其是番薯,种植起来非常容易,只需要提供一些秧苗,待其长出一定长度的藤蔓,剪裁番薯的部分藤蔓,截成一段一段,插入土壤之中,就能成活,进而大面积的种植,短期之内,可以生产更多的口粮。最为关键的是,番薯极为耐旱,只需在幼苗期和插秧的时候浇灌,就能成活,还能与适量的米、南瓜进行套种。”
“而且,连年旱灾之后,有许多的百姓流离失所,不如将其中的一些青壮年组织起来,兴修水利,挖河造渠,挖水井,在提供吃食的同时,再予以些许的酬劳。”
“如此一来,就能达到一举两得效果,既赈济了百姓,又能缓解陕西百姓的用水需求。”
“不错不错,确实是不二的赈灾选择,可以从根本上缓解陕西旱灾的影响。”
贾亦韬听得频频点头,一副很认可的样子,赞叹了一句之后,忽然转而问道:“徐光启,让你担任陕西布政使,专门负责赈灾,兴修水利,怎么样”
“呃”
很明显,这个任命再次出乎徐光启的意料,条件反射一般的脱口而出:“皇上,此次返回京城,不是要老臣编撰新朝历书吗”
贾亦韬并未回应对方的反问,而是笑吟吟地说道:“徐光启,你可要想清楚,一个礼部右侍郎不过是正三品,而陕西布政使却是从二品,虽然归总督、巡抚所辖,却等同于巡抚。”
然而,徐光启却是满脸的无奈之色,一阵苦笑,摊了摊双手,将自己瘦弱的身体完全暴露在贾亦韬的实现之下,同时徐徐说道:“皇上,您也知道,老臣今年六十有六了,早已是一副残躯,虽有心治理地方,能够忍受长途跋涉之苦,却有心无力于兴修水利,奔波在农事上面,微臣怕自己的体力跟不上。”
这一刻,贾亦韬意识到自己过于想当然了,一个六十六岁的老人,身体早就不允许徐光启四处奔波,在兴修水利和推广耐旱农物的事情上了。
但是,贾亦韬依旧心有不甘,迟疑了一下,紧接着说道:“嗯徐光启,担任陕西布政使一职,主抓兴修水利和抗旱农物的事情,不一定都要事必躬亲,你只需出谋划策,制定方案,适当地进行监管,至于体力活,完全可以交给手下人去干嘛。”
“嗯,好吧,皇上,老臣现在不能保证什么,只能说试试。”
话说到这个份儿上,徐光启知道,自己再也推拖不过去了,答应了之后,似乎想到了什么,进而又说道:“启禀皇上,不管是兴修水利,还是推广抗寒性农物,这些都需要极为专业的干才,老臣在这里有一个请求,希望皇上能够给予微臣一定的便宜行事,抽调一些这方面的官员之时,也能任免有这方面才能的人才为官吏。”
“当然可以,随后朕会给工部和吏部打一声招呼,让他们尽量满足你的要求,不管抽调的官员是谁,都会予以划拨。”
说到这里,贾亦韬话语一顿,迟疑了一下,似乎在坐着什么心里争斗,最终还是继续说道:“至于任免地方官之事,此乃皇权和吏部权力的象征,肯定不能给你。”
闻听此言,刚刚升腾起的高兴被压了下去,徐光启不免有一些失望,刚想要说些什么,再争取一下,而贾亦韬接下来之言,再次燃起了希望。
“至于干吏,你可以便宜任免,如果他们干的不错,出了政绩,你可以向朕和吏部推荐,只要没有问题,最后也会委以重任,主政一方。”
“谢主隆恩,老臣定当不辜负圣恩,完成皇上的重托”
这个时候,贾亦韬高兴地跟一朵花似的,笑得很是灿烂,同时也在心想,崇祯皇帝真够愚蠢的,真的是暴殄天物,像徐光启这些大才之人,居然放到礼部,编撰什么历书
如果让他掌管户部或者工部,专事民生,一定可以缓解小冰河时期所带来的各种天灾。
第四十八章防患于未然
还有毕懋康、薄珏、焦勖、茅元仪、孙元化等人,这些可都是难得人才,是火器研究和制造方面的专家,尤其是毕懋康,更是弄出了燧发枪,大大改良了火器
然而,这些人才都被朱由检埋没了,或是弄到地方当小官小吏,或是发配到边疆戍边,怎一个浪费了得
浪费,裸的浪费,暴殄天物般的浪费
这是贾亦韬内心的最大感慨,是对崇祯皇帝的最大评价。
在那么一瞬间,贾亦韬的脑海里闪过一丝明悟,每个时代都不缺少英雄人物,名臣名将的存在,高明的工匠更是比比皆是,而一个明君之所以称之为明君,不是在于他的勤政爱民,起早贪黑般的忙于政务,而是能够善于整合各方人才,放到合适的职位,为己所用。
人力有时穷,即便一个人的能力再如何的超绝、出众,那他所能够做得的事情也非常有限,偌大的帝国,仅凭一个人,怎么可能处理完所有的事情
所以,贾亦韬决定了,自己要当一个甩手掌柜,扮演一个监督者的角色,手握皇权和军权,监督百官,那样的话,自己这个皇帝不仅能够做得轻松,天下也能太平,汉家天下也能长存,不再有什么大清王朝。
当然,这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将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位置,就比如眼前的徐光启,在户部或者工部,才能最大化的发挥他的才能,才是对大明王朝有利。
暗暗点头,愈发坚定自己的信念,贾亦韬再次看向徐光启,平静地说道:“好了,徐光启,如果没有什么事情的话,你可以退下了,好好准备一下,尽快的启程赶往陕西,孙传庭可还等着你呢。”
“是,皇上,老臣的老家在上海,距离京城实在太远,所以回京的时日才会有一些长。”
看到徐光启明显有心事,说话都变得絮絮叨叨、言词都一些纷乱起来,贾亦韬的眉头皱了一下,也就有了某种的猜测,转而询问道:“徐光启,你是不是还有什么事情”
听到贾亦韬那平和的语气,没有丝毫的责怪之意,徐光启紧张的心情缓和了一些,略微迟疑了那么一瞬间,最后还是答道:“启禀皇上,这是洋人汤若望敬献的火器,名曰燧发枪。”
说话之间,徐光启从怀里取出了一个比手枪稍大一些的火器,双手捧着,举过头顶。
这个时候,贾亦韬已经抽身站起,快步走了下来,满脸的兴奋之色,然而,才刚刚走出几步,似乎想到了什么,整个人忽然停了下来,脸上的激动之色也消失的无影无踪,变得有些难看。
迟疑了片刻,看到徐光启将燧发枪举过头顶,贾亦韬这才长了一口气,背后已经出了一层虚汗,更是连忙上前,一把“拿”过燧发枪,翻看了起来,心里却是一阵后怕。
将可能的危机解除之后,贾亦韬才是轻松,心口的大石才总算落下。
如果徐光启是一名刺客,手里握有燧发枪,恐怕他贾亦韬现在已经是一个死人。
贾亦韬强压下心里的惊天骇浪,尽量让自己平静下来,故镇定地问道:“徐光启,难道只有枪,没有子弹吗”
“启禀皇上,子弹有是有,但微臣没有带来,不然的话,就有行刺之嫌了。”
穿越之前,为一个大家族的家主,贾亦韬又怎么会对枪械陌生呢尽管这支燧发枪非常的原始和粗糙,但枪械原理还是有一定的共性的。
因此,只是把玩了那么几下,贾亦韬就知道如何使用燧发枪,并且有模有样的射了几下空枪,嘴里还发出“biubiu”的杂音,看得徐光启很是惊愕。
徐光启可以保证,除了那些极少的几个洋人,在整个大明王朝,不要说拥有,就是见过燧发枪之人,可谓是寥寥,看着贾亦韬从生疏的操,到操的很是熟练,又怎么会不惊讶
容不得徐光启继续深想,贾亦韬的声音再次响起:“徐光启,汤若望献给朕这把燧发枪,是不是有所求啊”
“呃”
迟疑了一下,徐光启最终还是回道:“皇上英明,汤若望希望能够获得一纸文书,从而可以前往西安,接替金尼阁,打理在那里教务。”
“而且,皇上,南瓜、米和番薯,就是洋人引进的,如果汤若望能够随臣前往陕西,对于这些农物的种植技术和推广,将会有有很大的裨益,还望圣上能够恩准。”
听着徐光启的讲述,贾亦韬不禁想起了一些历史知识,如今这个时候,伽利略的望远镜学说已经传入了中国,钦天监和汤若望这些洋人更是翻译了一本关于望远镜的书籍,远镜说。
贾亦韬没有继续深想,也停止了把玩燧发枪,平静地看向徐光启,淡淡地说道:“朕可以让汤若望前往西安,但这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他的活动范围仅限于西安城,不得强制百姓加入他的天主教。否则,后果将会非常不妙,朕将驱逐在大明的天主教徒洋人。”
“是,皇上,微臣明白,一定会转告汤若望,并且在陕西监视他的行动,时刻提醒他,不得违反这个条件。”
防患于未,不外如此。
无论是什么宗教,传播的最为迅速的时期,信徒大幅度增加的时候,几乎都是在大乱的年代,尤其是天灾不断的陕西,更是这些洋人传教的最佳时机。
毕竟,当人力穷之时,面对灾难,尤其是中国的这些老百姓,更加相信鬼神之说。否则,也不会有那么多的祭祀,敬鬼神的事情。
如果汤若望这些洋人趁乱传教,再对那些贫困的百姓施以小恩小惠,天主教的教徒肯定会大幅度的增加。
就是基于这一点,贾亦韬才会限制汤若望的活动范围,就是不想让这些洋人浑水摸鱼,蛊惑人心。
天主教不同于中国的佛教、道教,表现的更加强势,侵略性极强,缺少兼容性,更加的干涉朝政,动不动就会派出十字军,制裁哪个国家的国王。
总之就是一句话,在天主教的教区,教皇的权威远胜于帝王,这一点绝对是贾亦韬所不能容忍的。
看着徐光启高兴的模样,贾亦韬当然其中的原因,这位就是天主教徒一枚,徐光启刚要告退,却又被贾亦韬给叫住了。
“对了,徐光启,回去之后,让人将燧发枪的子弹送进宫。否则,如果没有子弹,朕要它何用”
说完之后,贾亦韬将燧发枪在手里转了转,并在徐光启的眼前晃了晃。
“是,皇上,微臣遵旨”
第四十九章“将军的摇篮”
看着徐光启离去的身影,贾亦韬单手负于背后,另一只手旋转着燧发枪,在空中晃动,脑海里浮现出大明王朝的两个机构,军器局和钦天监,嘴里更是发出呢喃之音,自语道:“嗯是去军器局,让人仿制燧发枪还是前往钦天监,让那里官员造出望远镜呢”
两天之后
翻开历史,不难发现,明末时期的时候,中国虽然处于内忧外患的困境之中,小冰河时期带来的各种天灾,连年不断,旱灾,雪灾,瘟疫,地震
即便如此,尽管中国这个古老国家正在经受着各种磨难,各地的烽烟不断,然而,就是在这么一个硝烟四起、不稳带的年代,明朝的科技、火器、医学等等,都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
尤其是人口数量,更是达到了两亿
为明朝的三大兵器制造机构,军器局没有了往日的喧嚣与热闹,此刻却是静悄悄的,处
一掌擎天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爱阅小说网aiyuexsw.com),接着再看更方便。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