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那个谁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爱阅小说网aiyuexsw.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能顺其自然慢慢来。
出仕是对的,普及教育更是对的
出仕可以在实践总结经验,修正自己的学说思想,也能够扩大影响,快速传播自己的学说主张。普及教育,可以长远地传播自己的学说主张,做到世代相传是不是”
“是是方伯”曾参点头应道。
“还有是无论是你先生的儒学,还是老子的道学,都是为人民服务的。初衷都是一样地,都希望能够拯救这个世界。只是各自的方法不同,出发不同。
你先生希望积极人生,从而快速达到目的。而老子认为:只有方法对了,才能事半功倍达到目的。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出发点错了,路走偏了,无法到达预定的目的地。
老子的道家不仅仅是化整为零,而一样是组合、重构社会的。化整为零不是目的,只是认清本质。重新组合,才是老子道学的核心。
老子一再强调单单靠我们一个人的力量,是无法面对强大敌人的。所以我们要重新组合。我们要与配偶团结,组合成家庭。我们要与兄弟姐妹组合、与爹娘的兄弟姐妹以及他们的后代组合,组合成家族。我们要与周边人组合,形成更大地力量。
这是老子道家学说所倡导的重新组合,置于如何去组合,是完全可以运用你先生的学说思想去组合的。两个学说之间,不是分裂的,更不是对立的。而是互补的
老子的道学是治心而你先生的学说主张是治世。光治心是不行的,必须实践社会。光治世不治心也是不行的,一个人不知道为什么而活着,活着是为了什么,你怎么治世是不是”
“是是是方伯”曾参又点头应道。
曾参与颜回不同地是:曾参能说,颜回不善言辞。颜回老实,在陌生人面前不爱说话。但在熟习的人面前,他是很能说的。一句话颜回不善外交,而曾参很活络。
经常与这个年轻人说话,方基石不仅觉得自己不老,还越来越喜欢曾参。
按照年龄来讲,曾参跟方基石的孙子差不多大,可他是孔子学说直接传承人。所以曾参尊他为大伯。
孔子的大多数学生都尊称方基石为大伯,已经成为习惯。
子路只孔子少九岁,一样称孔子为先生,尊师如父。当然有时脾气来了,他是什么也不顾及的。
第826章孔子遇假道家的故事
孔子在周游列国后期,也就是在陈国出仕期间,因为经常去探访隐者,所以经常遇见假道家。
在这个时期,孔子的思想有了很大地改变,对自己的学说思想更有信心。不仅如此对道家学说,也一样有了深刻地认识。
曾参经常过来看望他,问他一些问题,他就把这些事告诉给曾参。既然曾参愿意听,很想听,又不断地探问,为何不说呢
再说这个年龄的他,也想找个人说说话,把自己对道家以及儒学学说的见解说出来。
因为护法的原因,方基石零距离接触老子和孔子,听得多,懂得了两大学说思想。
在穿越来之前的那个世界里,他一样是护法,他在岛国的孔子学院里当护卫。
在东周洛邑的时候,他得到两代天子的封赐,都封他为“护法”。孔子时期,因为孔子堕惹了祸,他受到牵连,从而被季桓子逼迫成为“护法”。为了不受牵连,不连累家人,他只得偷偷地跟在孔子后面,通过开天眼的功夫,给孔子当“护法”。
所以孔子与隐者的谈话,他听得一清二楚。
有一次孔子带着学生去游历,走进大山之中,遇见一群躲在大山中耕种的假道家。这些人自称自己是道家,还说是正宗的道家,明白了老子的学说思想。珍爱生命,珍惜这一次生而为人的人生。所以他们不问世事,躲在大山中耕种。
一旦有官府的人找来,他们就躲起来。或者让几个老者出来当挡箭牌。官府的人见他们是几个老人,也就容忍了。
其实他们永远不止这些人。他们只耕种够吃的粮食,不积余太多。就算有吃的,他们都会隐藏起来,不让人知道。
这些人过着集体生活,相互之间从来不吵架,偶尔相互之间开一些善意的、不伤害人的小玩笑,快乐一下。
他们中有男有女,但不杂居。也就是说,不随便与别人的女人同居,是谁的女人就是谁的。女人也一样,不愿意与其他人睡觉,只与自己喜欢的人睡在一起。
孔子见到这种情况,还是赞同的。要是这一群人混居乱搞,他是绝对受不了的。
这一群人过着自由快乐的生活,让人羡慕,也让人无可非议。他们遵循道家倡导的底线:不影响别人的生活、生存,也不被别人的生活、生存方式所影响。
按照道理来讲,孔子也拿他们没有办法。你能怎么说他们呢是不是
孔子路过这里时,得到这一群人的热情接待。双方因此有了交结,坐在一起交流起来。。
这些人得知对方是孔子时,一个个不由地笑了起来。都一致认为:孔子不会生活,自己折腾自己。要是他们的话,他们是不会这样地。在鲁国安心地当一个教书先生,不问世事。过那么平静地教书先生的生活,是不会去出仕当司寇的。
如果战争来了,他们会在战争到来之前,离开原来生活的地方,躲得远远地。等到战争结束了,再回到原来生活的地方,继续以前的生活,当个教书先生。
可孔子非要出仕,还非要按照他的那一套去堕三都。结果堕三都没有堕成,还差点丢了性命。堕三都成为折腾,堕了的城墙又重新修复了,是不是折腾
这还不算被季桓子赶出鲁国后,他还不思悔改,仍然在周游列国进行传道讲学。结果落得如此下场,东奔西走。
这些人觉得孔子太不应该了。当然他们也是善意的,没有别的意思。
因此双方就此论道。
“你觉得这些人是道家么”方基石问曾参。
曾参看着方基石,笑道:“方伯我觉得他们不是道家他们没有完全理解道家他们是假道家”
“何以如此呢”方基石笑看着曾参,问道。
“他们脱离了社会,也是不应该地”曾参说道。
“哦”
“我先生的学说思想是主张积极参与社会管理,以身则,从自身做起,起到带头示范用。而道家也一样都不主动积极,怎么能重组呢是不是
道家的学说思想是先教导我们认清人、社会、国家的本质,然后再重构。组建家庭、家族,把周边的人团结起来,形成一股力量。试想如果我们不主动,不奉献怎么才能重组呢是不是
为配偶,不与自己的配偶团结,两人就无法生活下去,是不是除非你不生育子女,两人还可以凑合着过,是不是可你不愿意付出,配偶愿意跟你过么是不是
一旦生育了子女,配偶双方更应该团结一致,是不是不然这个家庭就无法生存下去,就养不活自己的子女后代,是不是
一样一样地道理在家族中,我们也一样要积极付出。不然就无法与别人团结、合。是不是同样地道理在社会中,我们一样要付出,不付出就无法与周围人相处。
所以这些躲在大山中耕种的人,他们是假道家,他们曲解了老子前辈的道学。他们才是一群自私的人。他们只是打着道家的旗号,躲在深山中混日子。”
“好”听到这里,方基石不由地叫好起来。
“方伯方伯”曾参一副不好意思地样子,笑道:“这些都是先生告诉我的。呵呵呵”
方基石点头道:“对你先生也是这样对那些假道家说的。你先生离开这群人后还说:我跟他们不是一路人,见解不同唉”
孔子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这段话充分表示了:孔子为改变天下无道局面的决心。
“无论是道家还是先生的学说,我们不参与社会,就无法改变社会面貌。道家也一样为了生存下去,躲避不是方法,参与社会管理,才能更好地生活。
所以说这些人是假道家。他们曲解或者是一知半解了老子前辈的学说思想。只要我们不是傻子,都是知道的,我们不能被动等死。顺其自然,也不是被动等死老子前辈说的顺其自然,是告诫我们不要冒进,而不是不为。”
“好你讲的真好”方基石称赞道。
“谢谢方伯”
第827章孔子与楚狂接舆
在陈蔡绝粮之后,孔子被楚国接到楚国境内。。在路,孔子一行遇到了楚狂接舆,一个自称是道家的楚国狂人。他崇尚的是自由,不受任何束缚的自由。他不同于那些隐居在深山耕种的假道家,而是在天下天马行空的乱跑,被世人称为疯子或者是狂妄之人。
这天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后来孔子还是与之再次相遇。这次楚狂接舆没有拒绝,也没有再故高深,两人论道起来。
这次的楚狂接舆很狼狈,不再是次看见的景象。不知他得罪了什么人,被人追杀着。所以化了妆。要不是次给了孔子深刻地印象,孔子是很难认出他的。
“在这个世界,我们有真正地自由么”孔子开门见山,问道。
“没有但我们需要去争取”楚国狂人接舆说道。
“既然需要争取,为何不更主动一些,参与社会,管理社会呢这样不是更好一些么是不是”孔子引导道。
“不一样”楚国狂人接舆辩解道:“我今天是遇了一些小麻烦,我还不是轻松地躲避掉了是不是而一旦参与社会,管理社会,会被别人套路,让你无法从摆脱出来。
如说你当官了,你不能辞官。当然是可以辞官的。我的意思是你一旦当官了,你要履行一个官员的职责,你想辞官途掉链子难了,是不是
何况在如今这个社会里,官员是什么官员都是君王和世袭贵族他们使用的工具,你没有自己的自由和主见,你只能听从君王和世袭贵族的,没有你所想象地那样,如何地周礼、周制。
在如今这个世道,周礼、周制都是用来制约别人的工具,自己却凌驾于这一切之。是不是所以这个官不当也罢。”
孔子引导道:“正是因为某些君王和世袭贵族他们,不遵守周礼、周制,礼崩乐坏,才造成如今这个样子。所以我们更应该站出来,阻止这种行为。”
“你想造反么”楚国狂人接舆看着孔子问道。
“这怎么是造反呢”孔子解释道:“也并非没有君王和世袭贵族是这样地,还是有很多明智地君王和世袭贵族,他们不是这样地。他们跟我孔丘一样,在努力地改变。”
“那毕竟是少数而大多数人都不是这样地,他们已经接受如今的这种情况了,接受现实了。他们也一样,为了自己,而不顾及他人,更顾不天下人。在如今这个世道,更多地人在自保,努力地让自己活下去。让自己的子孙后代承袭爵位,继续享受荣华富贵。所以你说的那些少数人,他们跟你一样,是少数。也跟你一样,是掀不起大风浪的”
“目前的形势是严峻,但我们只要努力,还是能够成功的。”
楚国狂人接舆打断道:“你怎么努力你想造反么”
“造反”孔子正想解释,却被楚国狂人接舆给打断了。
“你说你能怎么办如说你在鲁国的时候,你那一系列举措,结果又如何呢是不是堕三都,你成功了么你是没有造反的意思,可对于世袭贵族来说,你何异于造反呢你削弱他们的势力,不等于是造反么”
“他们不应该违背周制的规定,城墙过高,兵士过多,都是违背礼制的”
“你说他们违背礼制,可谁来主持公道、维护礼制呢天子君王还是谁你你要是认为是你,那你是造反。天子、君王都管不了,已经乱成现在这个局面了,你还来管,你一个下人你来管,你这不是造反么”
“可现在还是周朝啊周朝还存在啊还有天子啊下面还有君王啊我为臣子,应该尽一个臣子的责任,把这件事提出来”
“结果呢”楚国狂人接舆打断道。“结果是你以失败而告终,最后小命不保再然后侥幸活了下来,从而用小命不保换来了圣贤之名你说你要是死了,你要这个圣贤之名有什么用不说名了,你这样做又有什么实际意义呢没有效果是小,还差点丢了性命,是不是你说”
“我当时考虑不周”孔子承认道:“我没有考虑到国际形势,国外势力会影响到国内的改革。”
“其实你没有考虑周全的东东太多了。你不应该宣扬你那一套学说理论,你那样做的后果,不是救世而是害人”
“你如果这样认为的话我孔丘认为,你也没有完全理解老子的道学”
孔子见楚国狂人接舆说到他那一套理论,是“害人”,顿时有些沉不住气。
那些隐居在大山农耕自食的人,他们说自己是道家,其实他们是假道家,他们没有真正理解老子的道学。而对面的楚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