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达人秀》转载请注明来源:爱阅小说网aiyuexsw.com
皇帝斩杀那么的开国功勋,还就靖难之役,等等,都是禁忌的话题。
所以说,任何的开明都是相对而言,不可能以损害自身的利益为代价
就在这个时候,随着答应一声,就好像想到了什么,周道登略微犹豫了一下,片刻之后,还是转而说道:“其实吧皇上,不仅仅是钦天监,还有边军和边民等地方,也存在相同的情况,实行的也是配户当差制度。”
“尤其是边境的军屯田制,虽然减轻了朝廷的财政负担,以边民养边军,但与此同时,却也给边境的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压得都快喘不过气来。”
“如今之时,虽然大明土地兼并的问题,得到了极大地缓解,那些军户又分得到了属于自己的田地,但是,由于边境气候的恶略,土壤的条件实在太差,尤其是西北之地,那里的百姓只能堪堪自给自足,勉强果腹而已。”
崇祯那满含笑容的俊朗外表,神情越来越郑重了起来,眉梢更是轻轻上扬,流露出一抹淡淡的深意,极为认真地倾听着周道登的话语。
其他内阁成员也是心中一动,相继反应了过来,已然明白了周道登的意思,说出这番话的意图所在,究竟想干什么
因此,猜到了周道登用意的其他内阁成员,再次流露出淡淡的莫名钦佩之色。又忍不住地转而看向了崇祯,打量着这位年轻君主的反应。
毕竟,以崇祯那爱财如命的性格,如果真得答应周道登的请求,也就意味着,朝廷每年的财政支出,最少增加近百万,恐怕很难会答应。
诚如太祖皇帝所骄傲的那般,放在平时,在没有战事的情况之下,大明只是花费了很少的钱粮,就养活了近百万的军队,而之所以能够做到,就是依赖于军屯田制的存在。
若是废除军屯制,由朝廷配发边军的日常粮饷,一增一减之间,朝廷的财政负担就骤然增加了两百万两白银,这还是最保守的估计,实际的支出还要更多。
因此,若是崇祯真得答应的话,就不得不顶着巨大的财政压力,所以,尽管满怀期待,希望周道登能够成功,但并不代表众人会看好这件事情。
尤其还是在这么一个档口,朝廷准备重新划分行政区,推行新的吏制制度,到时候,势必会增加许多的职缺,在编的官吏也是急剧暴增。
因此,随着这一系列的吏制改革,在官吏的薪俸方面,朝廷的财政支出也会随之暴涨,达到一个空前的数字,毕竟,皇上将官员与将领的薪俸翻倍了,不像以前那么低。
渐渐地,随着周道登的意思越来越明显,大殿里的气氛变得有一些异样了起来,几乎是全部的目光,都汇聚到了崇祯的身上,等待他的表态。
实在是,联想到目前的情况,朝廷现在处处都在用钱,开销越来越大,再加上崇祯的秉性,从内心深处,众人并不看好周道登,皇上会答应他的请求。
“嗯周阁老,朕明白你的意思了。”
崇祯忽然打断了周道登的话语,更是伸出右手,在空中比划了一下,做出了一个停止的手势,以示强调,收回手的同时,看到对方也停了下来,略微沉吟了一下,片刻之后,这才悠悠的说道:“好,周阁老,朕答应你的请求,废除军屯田制”
第六百四十二章架构图
平静的大殿之内,依旧在回荡着崇祯的余音,回荡在众人的耳畔,连同周道登在内,都是满脸的难以相信之色,全都是那么的意外,谁也没有想到,皇上不仅答应了,还答应的如此爽快,没有丝毫的犹豫。
“那个谢主隆恩”
周道登有一些错愕,但还是连忙做出了回应,但话语却是磕磕巴巴的,那副吃惊和意外的模样,就好像不愿意相信自己的耳朵所听到的声音一般,整个有一种如坠梦幻的感觉。
“好了,关于钦天监和太医院的事情,今天就说到这里,接下来,该谈谈吏制改革的事宜了。”
不等众人回过神来,崇祯大手一挥,再次转移了话题,更是顺手从旁边抽出了一个框架图,递给对方的同时,朗声说道“喏你们看看这个,行政区划分好之后,关于地方的职位高低划分,朕设计的是否合理有没有哪里的构思存在缺陷”
这一刻,随着崇祯的两声反问为结尾,周道登等人已经来不及思考,因为太医院和钦天监的改革,心里为何会有那种莫名的不好感觉,连忙从冷晓磊的手里接过架构图,人手一份,认真地浏览了起来。
渐渐地,众人的心神完全被架构图的内容给吸引住了,沉浸其中而无法自拔,完全从刚才的思绪中走出来,不再思考为何会有那种不妙的预感
在这个过程中,看着沉侵其中的众人,崇祯的嘴角微微上扬,勾勒出一抹淡淡的笑意,不忘自顾自地继续说了下去,讲述架构图的一些内容,以及关于个人的看法。
“恢复行省制度划分之后,地方衙门的级别划分省、府、州、县,四个行政级别,自然而然地,相应的主政官员分别是知省、知府、知州和知县,在此基础之上,总督和巡抚也随之形成定制,分别管理一省和一府的军事,级别暂定为正二品和从二品,从此形成定制,每省一总督,每府一巡抚。”
“还有都指挥使、布政使和按察使,全都做出相应的改变,统一定为从二品的官阶,府、州县的主政官员,也有着相应的提升,知府、知州和知县定为正三品、正四品和正五品。”
“同时,都察院也下派官员,到省、府、州一级,分别担任相应的要职,组织和构建都察院的分院,专门用于监视地方的官员,有没有贪污受贿,有没有违法乱纪。”
在这个时候,众人已经没有多余的精力理会崇祯说什么了,完全震撼于架构图里面的内容,总督和巡抚形成定制,重新恢复行省制度,以及三司的官员或升或降,等等。
相比于这些,众人更加震撼于,构架图里面的内容所蕴含的理念,所代表的意义,军政完全剥离开来,官员的官阶虽然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但权力也遭到了同样的削弱和分散。
别得不说,就拿总督和巡抚来讲,虽然官阶很高,比相应的知省和知府高上一级,但却无权插手地方的政务,只有监察之责。
即便是知省和知府这样的官员,权力不再像过去那般大的没边,几乎是犹如土皇帝的存在,单单是都察院、户部、吏部下派的同级官员,以及三司的各个主政官,就可以与其平起平坐,形成掣肘,彼此监督,最大限度地防止。
这也就意味着,不管是知省,还是知府、知州等这样的官员,再也无法大权独揽,再也不可能像过去那般,可以随意地任免一些职位。
而且,崇祯还提出了开会制,每逢重大事件,都要进行相应的商议,只有多数人同意,才可以实行,即便主政官员一意孤行,行使拍板权,日后出了问题,就必须背负责任,出了人命,以命抵之。
尤其是,皇上还制定了百姓代表制度,由下而上的监督官员,更加使得官员不敢随意而为。
渐渐地,大殿里的气氛发生了变化,变得越来越沉重了起来,给人一种近乎于压抑的沉闷感觉,而在这个时候,周道登率先开口了。
“皇上,老臣赞同这样做,进行吏制改革。”
说话之间,周道登已经站了起来,来到场中央,先是语气凝重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对于架构图里面的内容看法,进而语气低沉地说道“可是,皇上,如果这样做的话,现在就这样推行,是不是有一些太过冒然了”
“哦周阁老,此话怎样”崇祯不动如山,没有丝毫的情绪波动,而是适时地反问了一句,显得很是有耐心。
“皇上,是这样的,如果按照这种形式进行吏制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将会增加许多的职位,仅就目前的形势而言,根据朝廷的情况,就面临着两大难题。”
“其一,不说别的,划分好行政区之后,朝廷将会有二十个行省,单单是正二品的封疆大吏,就一下子多出了二十个。再加上都察院、户部、吏部等下派的从二品以及以下的官员,总共加在一起,至少也得有数百,接近千人。”
“如果再加上其他新增职位的官员,以及衙役等等,都拥有朝廷的编制,这些都加在一起,这么多的行省,粗粗算下来,对于大小官员的需求量,何止万人”
“其二嘛,自然就是官员相应的薪俸,由于朝廷实行的goxyangian,在原来的基础之上,官员的俸禄翻倍,加上原有的官员,单单是薪俸方面,恐怕朝廷就得支付数百万两银子。”
不得不说,周道登的反驳很是漂亮,着眼点抓得很准,说得更是事实,使得原本头脑发热的崇祯冷静了下来,深深地意识到,什么是历史的局限性,想法虽好,却无法付诸于实际。
仅凭这两点,就使得崇祯不得不熄灭这种想法,进行这种吏制改革,近乎于大刀阔斧。
毕竟,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要想进行这样的吏制改革,就必须先解决两大问题,一是人,二是钱,后者还好办一些,勒紧裤腰带,钱也就有了,人就不一样了,不可能抓一个人就能用。
可以说,按照架构图那样做,进行吏制的改革,那将是一个浩大的工程
第六百四十三章“妥协”
一时间,崇祯再也没有了那种稳坐钓鱼的风采,不得不面对现实,被现实压得不得不低头,就算是不愿意,也不得不接受周道登的“忠实劝告”,而非是怀疑他别有用心。
忽然间,就在众人以为,皇上已经改变了主意,不得不收回这种想法,周道登已经成功之时,崇祯的眸子里闪现烁烁光芒,整个人也变得轻松起来,再次恢复了那种从容不迫而自信的神态,隐隐有着兴奋之意。
“周阁老,你说得不错,撇开财力不讲,以大明目前的财政收入,可以勉强支撑这么多官员的薪俸,单单是朝廷的人才储备,若是实行这种吏制改革,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根本就满足不了职位的需求。”
侃侃而谈之间,崇祯表现地愈发自信,看似是在让步,有着收回这种想法的意思,但气势却是越来越强,给人一种莫名的压迫感,更使得周道登这些内阁成员有一种不好的预感。
尤其是,随着崇祯的话风一转,他们的心里顿时就是咯噔一下,这种不好的预感越来越强烈。
“不过嘛,问题虽然棘手,却也很好解决,关于吏制改革这件事情,完全可以仿照当初的土地改革,先在某个地方推行,进行试验,稳妥的同时,又能总结经验,可以给其他地方带来参考资料。”
“就比如说,新的行政区划分好之后,可以在某个省,或者哪两三个省之内,进行小范围的试点,推行这种吏治制度,如此一来,就成功解决了这两大难题。”
“而且,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点,这样进行试点的话,也着实可以降低许多风险,可以检验这种吏治制度,是否合理,是否对百姓有利,能否安定天下。”
有着前车之鉴,土地改革的事实摆在那里,众人一点也不会天真的以为,崇祯这样做,大幅度地缩小吏制改革范围,这种一种妥协。
他们深深地知道,崇祯之所以这样做,不过是一种缓兵之策,正如当初的土地改革那般,先是在一地进行试验,随着军权的逐渐掌握,皇权不断地得到加强,最后却是将变相的土地改革推向于全国,全面实施。
关于吏制改革,现在是和当初的情况何其相似
说白一点的话,这就是一种步步蚕食之策,凭着这种吏治制度的优势,对于百姓有着巨大的youhuo力,将会带来极大的实惠,一旦在其他省实行,就会出现一种呼声,一种玉n,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呼声和玉n,就会愈演愈烈,逼迫的他们这些无法反驳,更不敢去阻止。
到时候,不得不向现实所低头之人,将是他们
而且,这样做的话,小范围的试点,目前来看,像是赢了,皇上不得不做出妥协的举动。
然而,实际之上,却是于他们不利,对崇祯却有着一大优势,可以借助这么一个缓冲的时间段,培养大量的官员,当这种吏治制度推向于全国之时,就没有了那种人员不足的尴尬处境。
同时,按照现在的发展趋势,大明的财政只会越来越好,要是真得到了那个时候,自然也就不会有资金拮据的尴尬处境,单单是官员的薪俸,就几乎占了大明现在的财政收入的一半。
这个时候,手中拿着那张架构图纸,众人已经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了
实在是,最起码是在明面之上,崇祯已经做出了最大让步,所谓的吏治制度改革,只在一个省进行,由原来的二十个缩减到一个,他们又好说什么呢
否则的话,就显得有一些得寸进尺,不知进退了。
毕竟,政治就是如此,在不断地妥协之中,达成一种默契的共识,从而好维持大局上的稳定,不可能某一方永远都占据所有的好处,而没有任何的退让。
就在众人保持沉默之时,陷入这种纷乱而沉重的思绪之际,崇祯将姿态摆的更低,声音都带着丝丝的祈求之意,让他们这些做臣子的更加不好拒绝,也不知道该反驳什么是好。
“好了,各位爱卿,事情就这么说定了,关于新的吏治制度,究竟选择在哪个省份进行试点,何时推
一掌擎天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爱阅小说网aiyuexsw.com),接着再看更方便。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