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掌擎天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爱阅小说网aiyuexsw.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了过来,连忙百姓,只是话语显得有一些结结巴巴,手足无措。
这个时候,崇祯的心情可谓是大好,就好像治好了许多年的一块心病,一个顽疾,全身心都是猛然一松,目光更是缓缓转移,不断地扫视着两人,那爽朗的声音再次响起,回荡在大殿之内,李邦国和周道登的耳畔。
“李爱卿的这个奏请,说白一点,其实就是在暗示朕,大量的新科人员,中第之人,并没有让他们施展抱负,发挥他们的个人才能,为百姓服务,却在翰林院空耗青春,浪费大好年华,去修撰那些什么所谓的书籍。”
显然,崇祯的这番话语,很是出乎两人的以外,更是将他们弄糊涂了,虽是顺着李邦国的话语说得,看似是有感而发,却又是那么的突兀,使得他们摸不准崇祯的心思。
“说实话,朕也讨厌这样的做法,人生不过寥寥数十年,这么多惊才艳艳,已经是十年寒窗苦读了,中举之后,除了一部分人之外,可以到地方担任一地知县,其中的精英却是在翰林院虚度光阴几年、十几年,委实太过于浪费了。”
“那么多的青年才俊,那么多在读书人之中拔尖之辈,正是发好年华之时,也是满怀激qg之际,想要为国家抛撒一腔热血,却还是要研究学问,直至磨灭了这种心性,成为了官场上的老油条。”
“到了最后,那种属于读书人的骨气和骄傲,进则,兼济天下;退则,独善其身;先天下忧而忧,后天下乐而乐,等等,早就被磨灭殆尽,只懂得尔虞我诈,只想着爬到更高的位置,却早就忘记了本心。”
谁不是从十几、二十多岁走来,谁没有年轻过,谁没有那种意气风发、挥斥方遒、指点江山的那种豪迈,那种豪情壮志,并为此不懈的努力和付出。
这一刻,听到崇祯的这番话,周道登和李邦国都是颇为触动,他们都是读书人,也都是按照正常的仕途,一路走来,在官场上摸爬滚打几十年,也曾这样空耗青春十几年,碌碌无为。
天才本站地址:。
第六百二十三章接地气
毫无疑问,他们也有着相同或相似的感触,并同样经历过。
尤其是在进士及第的那一刻,更是有着无数的幻想,恨不得立即报效朝廷,为皇上尽忠,为黎民百姓做一些力所能及之事,从而好不的一个清官之名。
若是博得一个美名扬,名垂青史,那就死而无憾了
然而,现实却是那么的残酷,若没有人脉和靠山,那就有得等了,直至热血渐冷,满腔壮志都被消磨殆尽。
就算是有着一定的人脉,有着巨大的靠山,依旧要在翰林院走一遭,在里面虚度光阴,整日无所事事,面对那些书籍,数年如一日,枯燥而无聊的活着。
听着崇祯的这一番,心生感慨的同时,两人更是敏锐的扑捉到,恐怕用不了多久,皇上就会打破这种僵局,这种毫无意义的消磨官员心性的状态,使得大名的官场更有活力。
当然,相对于李邦国而言,周道登更能确信这一点,因为,就在决定废除“两京制”的时候,崇祯就已经向他流露出了这方面的意图。
再次出乎两人的意料,崇祯并未让他们等得太久,脑海里刚刚冒出这个念头,心里有了这方面的猜测,随着崇祯接下来的言语,就得到了明确的证实。
“两位爱卿,朕还有一个想法,不仅要打破以往的那种用人常规,进入内阁,多是翰林院出身,朕还准备发出一纸圣谕,到南北的翰林院和国子监,号召里面的官员与学子,为官一任,到艰苦的地方,从最小的官职做起,提高他们的实际处理政务能力,更能体会到民情,而非是坐而论道,空谈苍生福祉”
尽管早就有了心理准备,有了相应的猜测,但在证实的这一刻,两人还是很意外,没有想到崇祯如此杀伐果断,当即就有了决定。
毕竟,这种惯例已经持续了两百多年,两人会有这样的反应,并不足为奇。
“皇上,这样做的话,是不是有一些过于仓促了”
最终,还是由资历最深、最为年长的周道登开口了,提出了置疑,进而又补充道:“毕竟,每次的新科进士,若是委以重任的话,将会得到朝廷的重点培养,按照惯例,都是要进入翰林院,磨练一下心性,了解朝廷的运行机制,以及相关章程,待上个几年、十几年。”
“如果一下子打破这种惯例,立马发生这种转变,难免会引起误会,带来诸多的麻烦和不便,倒不如先放出一些风声,看看翰林院的官员和国子监的学子反应如何,然后,再做出下一步的决定,这样也是最为稳妥。”
“皇上,臣也”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周道登的话音刚落,李邦国想要附和之时,嘴巴张了张,刚吐出几个字,就被崇祯给打断了。
“周阁老,李爱卿,朕觉得,你们一定是误会了,朕所讲的这个圣谕,并不是要在翰林院和国子监强制实行,而是基于自愿的原则,鼓励学子们和庶吉士们「实习生官员」,深入地方,磨练一番,真正地体会民间疾苦,知道百姓们的困难之处,而不是总是高高在上,一副不食人间烟火的样子。”
“总之就是一句话,为大明的官员,应该接地气”
“而且,随着诸多边境地区,裁撤卫所制,推行郡县制,朝廷越来越需要这样最为基层的县官,只要那些国子监的学子和翰林院的庶吉士愿意,绝不会缺少相应的职位,让他们前去磨炼。”
“之所以裁撤两京制,虽然有着节省朝廷开支的原因,精简机构,但主要还是因为,大明许多地方的职缺,尤其是县官,最需要人员填充上去。”
刹那间,周道登到嘴的话语全都给咽了回去,心里有着莫名的感动,顿时就明白了,尤其是听到最后一番话,就知道,崇祯的这一个决定,并非是一时的心血来潮,仓促而为,而是在为自己铺路。
毫无疑问,随着这样的圣谕颁发出去,不仅是在京师的翰林院和国子监,还有南京的翰林院和国子监,如此一来的话,就相当于是在试水温,为裁撤两京制打开一个局面。
就在这个时候,被崇祯犹如连珠炮话语打断的李邦国,也反应了过来,意识到了这一点,明白了这些之后,也就没有再多说什么,相继保持了沉默。
山西,大同府。
阳和城内,宣大总督府的客厅之上,英国公张维贤端坐于上方,山西巡抚孙祖寿坐于另一侧,两人都是一脸的郑重之色,直直地看着对面的国丈田弘遇和驸马巩永固,倾听着前者的汇报。
“两位大人,医治天花的那些药草,已经全部就位,全都储藏到了大同府、宣府等九边重镇的仓库之中,由重兵把守。满总兵带回来的那些士兵,以及辽东支援的那些军医、郎中等等,也已经深入各个边军之中,正在推展种痘,争取在互市开始之前,相应的关口开放之际,所有的边军都能种痘,获得对天花的免疫力”
然而,随着田弘遇的讲述,紧张的气氛并未缓和多少,张维贤更是有一些迫不及待地打断道:“田国丈,关外已经出现了疑似天花的苗头,已经有蒙古人感染了天花,现在还要继续互市,是不是太过于冒险了”
“而且,难道就不能分发出一部分药,以防万一,让边民和边军能够更安心地应对天花的到来”
“到时候,一旦种痘没有效用,天花又大面积爆发,即便朝廷免费发放药材,恐怕也已经是为时已晚,来不及了,还不如让百姓的家里储备一些药,不至于到时候手忙脚乱,病急乱投医。”
“而且,如果天花蔓延开来,解药不能及时发放到百姓的手里,很有可能会造成大面积的soan,恐慌之下,很有可能会发生哄抢事件,想控制都控制不住。”
然而,听到这番话,即便张国维的身份超然,田弘遇还是不为所动,也没有任何的着急之色,而是街有耐心地回道:“英国公,你尽管放一百二十个心,事情没有你想象的那般严重,种痘绝对有效。”
第六百二十四章狠辣劲儿
说到这里,田弘遇的话语忽然顿了顿,有意无意间,和巩永固对视了一眼,紧接着,话风就是一转。
“英国公,不妨直言,想必您也有所耳闻,关于这批药材的处理,并不全是免费发放出去,其中的一部分,是要卖给蒙古人,皇上想要收回购买药材的成本。”
“不错,本国公确实是听说了这方面的消息。”
看着田弘遇那认真的表情,张维贤适时地轻声回应了一句,就不再有任何的言语,摆出一副倾听之状,等待着对方的后面之言。
“两位大人,这也怨不得田国丈,实在是圣命难违,不得不照做。”
就在这个时候,感受到气氛有一些异样起来,巩永固站了出来,适时地插了一句话,进而又补充道:“而且,两位大人,想必你们也很清楚,一旦天花完全爆发,蔓延至关内,到时候,相应的药材价格势必疯长,遭到奸商的恶意哄抬,药材市场很有可能会发生失控的情况。”
“如果咱们手里还有这些药材,在关键的时候,可以稳住市场,控制住相关的药价,若是现在全都免费发出去,先不说会有宵小之辈蓄意囤积,以低价收购,到了关键的时候,咱们也丧失了主动权,无法控制住药价。”
“毕竟,天花还未蔓延至关内,还未亲身尝试过这些药材的效用,在这种情况之下,百姓并不知道这些药材的珍贵之处,有多么的重要。”
“还有就是,就算是按照两位大人所讲的去办,提前将这些药材派发出去,但也无法做到人手一份,并不能做到以防万一,还会惹得一身骚,引起一定的民怨,事情反而不美了。”
听到两人的这番话,张维贤的神色变得不自然起来,流露出深思之色,当然明白田弘遇和巩永固的意思,如果种痘真得没用的话,就算不卖给蒙古人药材,储藏的这些药材虽多,但依旧是供不应求,那么多的边民和边军,根本就不够用。
等到巩永固说完之后,面有沉吟之色的田弘遇,再次看了看张维贤和孙祖寿,深深地呼吸了一口气,面露郑重之色,沉声说道:“两位大人,话说到底,还是你们不相信种痘有用。”
不管是张维贤,还是孙祖寿,都没有接话,这副姿态,却是等同于默认,而田弘遇显然也明白了这一点,神情愈发的郑重了起来。
“这样讲吧两位大人,空口白牙的这样说,不管说出的话语怎样,还是太过于苍白无力,缺少相应的说服力,不如这样吧,让满总兵叫来,满总兵可以证,种痘绝对有效。”
最终,田弘遇还是提出了一个折中的建议,看到张维贤和孙祖寿都是微微错愕了一下,一时没有反应过来,不等他们开口询问,他就已经开始解释了起来,点出其中的理由。
“两位大人,满总兵刚刚从辽东返回不久,不仅所属的部队都进行了种痘,也对辽东的情况有所了解,用熟悉二字来形容的话,也并不为过。”
“而且,最为关键的是,根据辽东传来的军情邸报所述,辽东要更早出现疫情,尤其是那些刚刚逃回或潜入辽东之人,有不少人就是感染了天花,吃了这些药之后,完全康复了。”
“田国丈,你的意思是”
孙祖寿最先反应了过来,明白了田弘遇的意思,问出这句话之时,充满试探性的味道,还是有所保留。而张维贤也相继反应了过来,心中认同了田弘遇的建议,并相信了十之七八,种痘确实有效。
“孙巡抚,难道你还不明白本官的意思吗”
然而,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在这个时候,田弘遇却是卖了一个关子,先是反问了一句,不等孙祖寿做出回答,进而又补充道:“这都过去那么久了,辽东却没有任何的疫情发生,没有爆发大面积的天花,这就足以说明问题,种过痘之人,可以对天花产生免疫力。”
尽管田弘遇说得简单,但意思已经非常明显,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朝廷向辽东移民了近百万,加上原有的居民,以这种人口稠密程度,一旦出现一例天花感染者,那就会迅速蔓延开来。
至于辽东全民种痘的事情,早已经不是什么秘密,早就传开来了,辽东有天花携带者潜入,却没有疫情发生,这一切的一切,都足以说明,种痘有效。
遥想当初,对于辽东全民种痘的事情,皇上强力推行,许多人还不能够理解,那么冷的地方,辽东怎么可能会有天花出现
纵观历史,根据各种记载,频繁爆发天花的地方,多以关内居多,尤其是南方,更是频发中的频发之地,这也就得到了一个经验,气候较为温暖的地方,更加容易出现天花。
至于北方,这种气候恶劣的地方,千百年来,除了人为,也没听说过发生几次。
即便如此,当时很不解,有着诸多反对的声浪,不过,现在看来,皇上的决定是多么的明智,是多么的有先见之明,否则的话,若是没有全民种痘,恐怕辽东早就是哀鸿遍野,有无数人因天花而死。
随着脑海里浮现出这些念头,联想到之前的一些事情,一些传闻,在这一刻,骇然之中,众人的心中一动,不禁相信了其中的一个传闻,这次的北方天花疫情,恐怕就是朝廷在幕后操纵的。
确切的来讲,应该是崇祯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