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的崔恒,还不知道他今天上衙会遇到些什么。
一散朝,刚出宫门。
他脑海中正思索着昨儿看的那本案卷,一抬头,就看见童主簿拦在自己跟前。
“崔御史,早啊。”童霍笑得一脸殷勤。
“早。”崔恒点点头,随即如往常一般继续走去。
“哎哎哎,崔御史,您请留步。”童主簿见崔恒眨眼间就要继续往前走,忙上前劝阻。
崔恒疑惑转身,他不记得自己的台账哪里有问题,童主簿拦下他做什么?
“童主簿,有什么事吗?”
何御史在一边伸长耳朵默默听着两人谈话,要是真有哪家店能售卖这么好吃的粽子,他多少想再买些牛肉馅的带回家给夫人,实在不行,蛋黄豆沙的也可以。
他自己可以少吃,但终究不想亏待妻儿。
他密切地关注着两人的谈话,希望等会别错过了消息。
崔府,内院。
姜蓉忙完中馈后,正在听李夫子授课。
两人相识一年多,姜蓉的基础也越来越好。现在听课,她不仅仅只是个旁听者,等夫子讲完,两人也会同友人一般,开始探讨一些古文释义。
脱离基础的三千百后,夫子也逐渐与她讲一些《孟子》、《中庸》、《二十四史》这类科举书籍。
姜蓉并不喜所谓的女四书,反而对这些经世致用之学更为感兴趣。
惹得李夫子笑她投错了女儿身,要是是位郎君,高低也得在金銮殿上与崔御史争个探花。
姜蓉心中感慨万千,从一开始的不被夫子接受,到两人关系缓和,再到现在得到她的一句称赞。除了她自己,没人知道她付出了多少心血。
多少个晨雾弥漫,一片寂静的黎明;多少个红烛滴泪,点灯鏖战的深夜。都是她不甘人后,勇为人先的见证。
要么不做,要做她就想做到最好。
最开始读书她更多的只是功利心作祟,而现在,读了书,多读书后。
她才逐渐感悟到,浩瀚无际的书海,里面的世界有多广阔。包罗万象、跌宕起伏、精彩绝伦,这些成语叠加在一起也不足以评价。
站在书中人的视野之外,看着他们的游记、生平,看着一个国家的建立、权力更迭、灭亡。
这种视角带给她的震撼,不亚于她与崔恒正式下定之日。
那种脱胎换骨、俯瞰众生的感觉,实在是令人着迷。
门外的常乐却有些着急,夫人这一听课,没有一盏茶的功夫不会停。
但他也不敢进去打扰她,只能急得一个人在外面打转来消磨时间。毕竟,郎君也没有说这是个急事。
等姜蓉这边散课,她正准备回方娘子的信。
刚提笔,就听翠竹来报,郎君跟前的常乐小哥求见。
听得常乐的汇报,姜蓉就知道这一次的宣传很成功。
这下,她新开的糕点铺子要来生意了。
她摸了摸趴在榻边甩尾巴的飞虎,心情愉悦地告诉常乐,在桂花巷中的百家糕点铺可以买到。
常乐得到这个口信,谢过夫人之后,就赶忙驱马回到衙门。
姜蓉这个铺子得来也是意外之喜,这里离栀香巷的面馆又近,她也不比绕远路去巡视她的私产。
当时正逢崔恒与她冷战,一种前所未有的危机笼罩在她心中。
除了面馆那每月二三十贯的收入,她也在积极寻找新的营生。这样起码能保障她在离开崔家后,也能过得很舒适。
她不是过于悲观,只是习惯性将事情想得更为周全。
说起来也多亏方娘子借她的《临风游记》,里面就记载了凌云先生曾在广府吃过的特色青团。书中记载那边的青团、甜咸苦辣各种味道皆有。
这让她来了些兴致,她又翻了好几遍自己收藏的《四时游记》和《袁氏菜谱》,里面也提到类似做法。
马上便要端午,她突发奇想,青团也多是糯米或粘米所做,既然可以将各种馅料包在青团里,那将这些包在粽子里又有何不可呢?
说做便做,请教了几位老师傅,姜蓉经过多次失败的尝试,这才调试出这几款味道稳定的甜咸粽子。
她也不知这里的人能不能接受这般新奇的口味,便只试探着做了一部分送人,没想到反响不错,大家的接受程度十分之广。
这百家糕点铺子,顾名思义,便是集百家之长,售卖各地特色糕点。
姜蓉在五天前,便已经为开业做好准备。
她早早的命人定制好写有店名和糕点图案的幌子,又制作数百张印有店铺名、糕点样式和宣传号子的“仿单”。[1]再新招了个跑腿小厮阿发,替她在外面跑新店开张的事情。
前天,这百家糕点铺子在宣传了好几天后,终于热热闹闹开业大吉。
新店一开张,全场各式糕点、粽子全部八折。
虽然汴京商铺多,但是时下,百姓们更喜欢去一些传承老店去买东西。
对于粽子这种传统的吃食,有时间做的就自己做了。有爱买来自己吃或送礼的也多爱去自己常去的铺子。
但对于开业酬宾这种凑热闹的喜事,许多空闲的百姓也会去凑个热闹。
是以开业当天,外面还是围观了许多人。毕竟进店的客人都可以免费领一个豆沙粽,这个便宜大家不占白不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