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阅小说网【aiyuexsw.com】第一时间更新《抗日之黑枪小三口》最新章节。
还有好几个手画出来的地图,标着一些特定的目标。
王南长叹一声,日本人在这里如入无人之境啊。
第九十二章女人练枪
后面的路,三个人尽可能昼寝夜行,没与任何人和军队发生关联。
一路上有无数不明身份的人看到了三人,有的见之震惊急急退避,有的好奇观望,有的掂量又掂量却只能退去,也有人不屑理睬,一个上前搭话的人都没有出现。
等三人粮食不够的时候,就找些大点的村镇直接去买,身上各种钱都有,也不怕买不到东西。
休息的时候,王南开始真正把自己打黑枪的经验手把手教给两个女人,特别是那些单人战的经验。
只是两个女人力量不够,翻转蹿跃的动做不出来,近身开枪在反应方面更不用提。不管是身体素质还是战斗意识,都差得非常多,远不如他在哈尔滨教的小徒弟。
两个女人倒是想多学些王南说的那些战场上得来的东西,可最终只能好好的练习步枪射击。
这也是女人天生的问题,力量、奔跑、反应不是她们的长项。真要象后世电视剧里的训练方式,专门在泥水里、冰雪里往死里的用力气训练女兵,那女兵以后很难怀上孩子,晚年也是一身的病。
两个女人以往用步枪都是趴着把枪架在个东西上射击,纯粹的用双手握着枪托与护木据枪瞄准时,枪口总是不稳,所以王南所精通的跪姿、立姿射击,她们就都用不上,更别说跑动中转换射击。
真实的战场上,使用狙击步枪的人倒也极少采用无依托方式。只是那些人基本的射击动也同样非常好,可惜两个女人还做不到普通士兵的程度。
王南解决不了她们这个问题,只能让她们还用老办法,继续找个东西架在手抓着护木位置的前面。
李秀和二丫动了动小脑筋,护木下放个布包,可还是有点太低了,又找来大块的石头,王南看着两个女人这样投机取巧只能笑笑。后世的士兵的射击训练,倒也是趴在小土坎的后面,土坎上面有小沙袋,护木放在小沙袋上射击。
二丫却不甘心,就拉着他,给做个机枪那样的枪脚架子。
王南只好四处翻找合适做枪脚架子的东西,最后,拿着钳子,把自行车配件里的幅条编起来,加工了两个简单的枪架子,按两个女人趴着的姿势调整又调整,直到合适。
两个女人这才安心的练枪。
其实,日本人后来的狙击步枪就配了个这样的脚架,用的是粗铁丝架子,又高又软又好坏,远远不如王南拿带钢幅条编的脚架,更不用说王南还是专门按着两个女人调整的。
王南觉得俩女人能练步枪就够意思了,也不挑剔什么,索性找个了地方专门陪她们练枪。
在山海关拿的那一箱子弹就派上了用场,三个人在一个山坳里,两个女人一人一块军毯铺在地上,就开始用子弹练枪。
王南就给她们各种改正。
从100米开始,到200米、300米。
有瞄准镜的狙击步枪对正常的士兵来说干扰很大,所以后来的狙击手都是两人一组,一个观察一个射击。可两个女人不需要一般士兵需要的那些战要求,只要开枪打中目标就帮上王南大忙了,有一个瞄准镜刚好。
一人两百多发子弹,就练到能在300米左右首枪快速的命中头大小的石头,这才罢休。这一箱子弹也差不多打光了。
打更远的目标,需要反复的练习,现在也没条件,就先放着了。至于象王南那种快枪打法,对她们来说难度太高了,她们也觉得练不出来,也只能算了。其实这两样也都需要天份,她们一枪一枪打就不错了,也不需要那么高难的动。
开枪与保养是枪支使用对应的内容。会开枪的人必须会保养,保养不好就影响开枪,不爱枪的人也没办法保养出好枪,枪不好也成不了技艺高超的枪手。两个女人在保养枪支上倒是很细心,王南教了几次就放心的让她们自己保养自己的枪支。
从地图上看,三个人的位置离海边不太远,李秀就蹿腾着王南带她们去看一下。
王南看她那样子就故意问她为啥要看海。李秀就说:“到了关内就得找地方生活吧,那等安稳下来,我们两个在家里生儿育女,门都没法出了,有啥花样都得在家里折腾,顶多听你讲讲外面的事儿。趁着我们现在还能四处走动的时候,什么都去看看,后半辈子就算被你关在家里也没啥后悔的了”。
如此乖巧的老婆谁不喜欢王南自然要加倍的满足她。
看过海就离去天津的路没多远,三个人无可无不可的就往天津走去。
这已经是关内了,心情上就有了放松,起码这里还没有日本人。
路上,三人对日本人占领了东北唏嘘了很久。
他们感叹东北的地大物博,感叹东北生活的人们面临的命运。
在中国,说是哪里人,从古至今一般都看原籍,起码你的原籍得是这个地方的人。
原籍的正确说法是,父亲写太爷爷的出生地,儿女写爷爷的出生地。也就是说,你爷爷在这里出生,你父亲也在这里出生,那么,只有你这一代开始,不是寄居此处了,有资格说是这个地方的人了。路上也有问王南哪里人的,他都说自己是山东人,这个就是中国的户籍传统。
这时的东北人,就是这么尴尬。
现在在东北的人,大多是清末民初移民过来的人,资料显示,东北三省清末民初的人口数据是:
辽宁奉天1850年258万人1894年478万人1911年1292万人。
吉林1850年33万人1891年84万1907年441万。
黑龙江1820年44万人1899年前约100万1911年186万。
到张小帅跑跑时,东北三省已经3000万人了。
北三省数据中最早那300万多人,是包括着后来丢掉的和划给别的省的面积,这些才是东北三省的土著人口基数。也就是说此时东北的人3000万人,除了这300多万人及其后代,都是后来才移民来的。
至这时1933年,大量移民中来的早的才勉强有40年,还没几个三代都出生在东北的人。象移民最高潮的19271930年,每年100多万人进入了东北,这些人也就刚刚在东北站住脚,张嘴还是山东话、河北话等老家的口音。
这时东北的人,一半人以上,对东北还没产生那种生我养我的故土情怀。
在东北丢了这个话题上,王南就认为第一罪人是张小帅。说东北人丢了东北,道理上也好、事实也好,都不如说是张小帅丢了东北,跟那些闯关东还没三代的移民们关系不大。
王南也不看好留在东北一直打日本人,象他自己这样打日本人是不能大量复制的,也不可能长期坚持,说不定哪粒流弹就结束了他。
在东北打日本人最大的问题是气候。
如果说爬雪山过草地是很艰难的事吧,那么东北的冬天,天天是雪山,长达五个月,难度系数如何
如果说吃草根是更艰难的事,那么东北一年只产一季粮,冬季必须吃存粮,草根都没有,这难度系数如何
说人口基数,后世东北面积比这时要少一大块还有一亿多人,可现在已经不到3000万了,人烟稀少不
抗联那么叛徒汉奸相当多都是跟日本人枪林弹雨打过大仗的,他们不怕战场上的生生死死,却受不了艰苦气候而变了节。
再往下看:
满洲国。这个称呼,后世看着是伪朝代,可这时确实能让东北的少数民族和一部分人不闹腾。
日本人。为了入侵做了几十年的准备工外,战训练和装备也都是针对中国的。治理手段也很厉害,城市建了,工业有了,管理上也确实比中国先进非常多。战斗中他们说打杀就打杀可不会给你让路,还有良民证、保甲制度,更有归屯并户的集团部落和无人区,连有名的三光政策只是东北拿出去的翻版。
义勇军。本身就是自发的抗日团体,自然就存在很多问题,有血性,可战略层面一团散沙,一而再再而三的出错。撤不回关内就转到红毛那里,回来的才有多少唯有悲壮二字。
抗联。这时刚刚出现,中华好儿女,可战略层面还是有问题,东北的精英们不屈不挠却都死到断层。
胡子。不提了,义勇军走了,留下来的胡子几乎都收过日本人的钱。
东北军及义勇军几十万人还有能走的老百姓都离开了东北,只剩下了苟活生存的老百姓,却成了东北抗战不力的原罪。
当然,查看抗战史,出了关的东北军多数被放在抗日的最前线,哪场大战都没缺席过,成了抗日史上能打却又被湮没的无名英雄。
李秀对王南说的一切都是赞同的,只是在边上带着点小心思说:“不管怎么样,咱们杀的日本人也足够多了,起码有几百个了吧,以后咱零碎打打日本人的黑枪就行,你可别跟着军队上战场”。二丫适时插了句话:“你两老婆哪”。
王南无语:“嗨,说啥哪,我啥时想跟着军队上战场了”
回头想想,就跟两个女人说:“以后就打打黑枪好了,咱们就是黑枪三口子”。
第九十三章进天津就干了件大事儿
在去天津的路上,三个人就把长枪藏到大包袱里,弹药背心打到包里放好,手枪掖好,推着自行车顺着路走,混在已经稀稀拉拉的难民队伍中,就进了天津境内。
山海关进天津的路先到的沽塘,这里的路边有大量的堤防,看得出天津也常发洪水的样子。
天津每个进城的路口都有关卡,一些警察模样的人拦路收税,还检查携带的货物,不让过关的、收税的大牌子上列了一大堆的清单。
三人带着长枪短枪还有大量的子弹,更有大量的外国票子,见状只好转下路面。等天黑后推着自行车一路按着地图的走向远远的看着铁路向西而行,还好是冬天,野外地边都被冻结实了,三个人就在夜里进了天津。
这时天津号称九国租界。三个人绕过了车站进了天津城的伊国租界的一带日本地图上的写法,伊国指意大利,佛国是法国,露国是日本人把中国对老毛子的旧称罗刹国音译成了露夏国的简写。王南就带着俩女人开始尝试着找地方住,他刚从东北四处要看良民证的环境中出来,还不太明白天津要什么证件。
民国时期,清朝的路引路条早就弃之不用,中国最早的身份证还得在几年才出现,所以这时多数地方没有身份的证件。当然有些证件的功能也有些接近,象工证明、出入证、毕业证这些,商人过埠也需要有一些证明文件。
反正这个时期对个人而言,没有什么证件也能通行无阻,没有象日本人搞出良民证那么缺德。也就是说城外拦路以收税为主,顺带查枪查匪。查证件的,没有。
王南试着找了个住店的地方问了下,人家也只是问了下姓名,然后每天查房登记两次,出入要登记。只是王南看了下这家店的房间,没有合适三人和放得下三辆自行车,就退了出去,四处找有空院落的地方去住。
既然没人查证件,三个人就放了心的在街上走。看到三个自行车和车上的大包小包,路人与警察稍有些诧异,可再看他们三个人身上的衣服,一看就是东北过来的,顶多觉得推自行车有点怪,却也淡然的给他们让路了。
有好事的老百姓就问:“干嘛a,四声哪”,王南说想找个院子住。那老百姓就热心的给他指了个地方,王南按他说的找到了一家有带院子的旅店。三个人租了个独门独院,三个自行车往里一推,终于放松了下来。
独门独院有灶台,有铁锅,其他的都要自备。被褥也不给,两个女人在院子里打开了包,晒起被子褥子,包里的各种东西都拿了出来。
小院子里生起了一副居家过日子的场面。
三个人松缓了一路上绷紧的精神,把东西收拾整理了一下,就准备好好逛逛天津城。
可二丫不跟着去,只让王南给她买各种零食带回来,比划了个挺大的样子,意思要买多些。
李秀暗笑,王南很奇怪,就问她:“二丫,到大地方了,出去自己买些吃的不好嘛”
二丫把她的手枪翻了出来,跟王南和李秀说:“家里有这么多东西,我放不下心。大地方没啥好逛的,我看着家,你们多带点吃的回来”。
王南愣了半天,二丫就推着他和李秀出门。
出去的路上,李秀挽着王南的胳膊才说到,二丫不光贪吃,还贪财,以前每次有没来得及扒的时候,总是念叨很久。王南笑了笑,就逗李秀:“说不定是让我们俩个人去逛哪”。李秀白了白眼睛:“她哪有那么好心”,只是手上挽的更紧了。
后世的大城市是北上广深四大城市,如果回到这个时期的民国前三大城市应该是上天武,上海、天津头两名没什么争议,余下的有很多城市都各有千秋,可以说道说道。哈尔滨也有资格挣,因为中东路崛起一下子成了东亚金融中心,却因为日本人的攻占,过几年就衰退的没资格争了。
天津做为这时代的超大城市,确实有很多独到的特色,无论是商业还是人文,都比其他地方好上很多。两个人从早上逛到晚上,就是一个买字。
穿的买了。李秀这回买的都是天津流行款式。
吃
天才一秒记住【爱阅小说网】地址:aiyuexsw.com,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