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达人秀》转载请注明来源:爱阅小说网aiyuexsw.com
护卫着崇祯的安全。
一时间,气氛有一些异样起来,那种紧张的感觉渐渐变淡,崇祯与卢象升就那么互相打量着,谁也没有打破这一刻的沉寂。
“名将的憋屈陨落,不仅是大明的悲哀,更是历史的无奈。”
崇祯心里轻轻一叹,看到卢象升一直都是镇定自若的模样,就愈发的欣赏起来,进而率先打破了平静,询问道:“卢象升,难道你一点都不好奇朕的身份吗难道一点都不想知道为何将你叫到这里”
刹那间,卢象升的心神巨震,敏感地扑捉到话语里的关键字眼,紧接着,就是躬施一礼,同时喊道:“微臣拜见皇上”
在明朝之时,所谓的拜见才是真正的拜见,而不是嘴上喊着拜见,整个人却已经跪了下去,毫无尊严可言,男儿膝下有黄金被一遍又一遍的践踏。
“卢象升,你就这么确认我的身份是大明皇帝,没有一点怀疑”
刚问出这一句话,似乎想到了什么,崇祯一拍额头,不等卢象升回答,进而恍然地说道:“我怎么把这一茬给忘了,金牌令箭在手,就是最好的证明。”
“皇上,深夜之时,召微臣前来,不知所为何事”卢象升不置可否地轻轻点头,以示回应,进而如此问了一句,同时不禁想起了今天的那个案子。
然而,崇祯却是淡淡一笑,并未立即为卢象升解惑,而是爽朗的说道:“一路走来,从京城到大名府,简直就像是从一个世界走到另一个世界,同是北直隶,农事却是天差地别,大名府栽种有粮食的土地要比其他州府多得多。”
闻听此言,卢象升暗暗长松了一口气的同时,不禁心中一动,隐隐有一些期待起来。
崇祯的语速在放缓,稍稍一顿,神色变得极为郑重起来,突兀的转而问道:“卢象升,跟朕说实话,如果将北直隶交给你,你有没有把握,将北直隶的其他州府县治理的像大名府一般,没有良田废弃”
对于如此突兀的询问,话题的转移就像天马星空一般,意外的同时,卢象升很快就反应了过来,沉吟了一下,紧接着就有条不紊的予以回答。
“可以”
卢象升斩钉截铁地吐出两个字,显得很是自信,成竹在胸,进而补充道:“不过,皇上,要想做到这件事情,使得北直隶的良田能够得到充分的使用,微臣需要你的鼎力支持。”
提出条件的那一刻,卢象升整个反而轻松了起来,愈发的平静,顾忌也少了许多。
“皇上,您也知道,以顺天府为中心,京城为中心点,北直隶十之七八的土地都掌握在皇亲国戚、勋贵和一些朝廷的重臣手里,而那些人手握如此多的良田,却无意、也不能将全部的所属田地充分利用,许多都是废弃,成为了荒田,亦或是成为了草场。”
为一个历史学家,尤其是一个明史专家,“崇祯”瞬间就明白了卢象升的意图,却未给予明确地答复,还卖了一个关子。
“卢象升,既然你这么的自信,有把握,朕这次南下微服私访结束之后,如果你能够草拟出治理北直隶的折子,如何将其治理好好的各种措施罗列出来,要是可行,朕就会同意。至于你的那些顾虑、担心之处,不久之后,就会全部消失。”
说这话之时,崇祯的心里愈发坚定了那种想法,先在北直隶实行另一种形式的土改,方式方法将会更加的温和。
渐渐地,两人又进行了深入的交谈,自始至终,崇祯都从未提起过今天的事情,反而那股欣赏之意愈发的明显。
看着卢象升从窗户跳出去,崇祯想起历史上的这位名将死得很是憋屈,同时也联想到了袁崇焕,皇太极带兵入关,兵临京师城下,一连串的请求虽然激化了历史上的崇祯的猜忌之心,但皇太极的反间计之所以成功,京城的那些勋贵也起到了很大的用。
距离京城越近,属于权贵的土地越多,越集中,袁崇焕的消极防守策略算是惹恼了京城里的那些权贵,毕竟,建奴持续的祸乱北直隶,一直在京城四周“转悠”,他们损失的越惨重。
所以,当听到袁崇焕勾结建奴的流言,再加上有心人的推波助澜,还有崇祯的猜忌之心以及积累的不满,一切都是那么的顺理成章,皇太极的反间计得逞了。
因此,在此时的“崇祯”看来,袁崇焕之死,不是皇太极的反间计有多么的高明,而是多方用的结果。
擅杀大将,不管是什么的原因,袁崇焕在崇祯的印象都是急转直下,直至跌落到谷底,恶劣到极点。
“崇祯”摇了摇头,不再想那些历史信息,脸上现出意味深长之色,北直隶先进行小规模的土改,另一种形式的“打土豪、分田地”,不仅是在搞实验区,更是将卢象升彻底推到勋贵与乡绅的对立面。
到时候,只要卢象升站到勋贵与乡绅的对立面,自己才能真正的放下心来,将土改推行到全国,彻底解决土地兼并的问题。
不难想象,近有天雄军的保驾护航,远有秦军的策应,两支最为精锐的军队一东一西,不断地向南推进,一点一点地实行土改,直至覆盖全国。
解决了土地问题,拥有了土地,就等同于将绝大多数的百姓束缚在了田地之上,让他们有了牵挂与寄托,轻易不会跟着造反。
当然,在这之前,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那就是赋税不能过重,百姓能够生活下去,有口吃的。
如此一来,土地才真正的具有捆绑用,将百姓牢牢地绑在那一亩三分地之上,凭着辛勤耕耘的天性,不断地劳,在地里刨食儿吃。
这就是华夏人的天性,那种有一些“犯贱”的品格,但凡有一口吃的,就不会闹事儿,跟着造反。
即便是后世,放眼于天下,没有谁比华夏人更热爱和平,不喜欢战争,就算是在某个特殊的时期,在食不果腹的情况下,有口吃的能够勉强度日,就不会闹事儿,任劳任怨地看着自己家的一亩三分地。
第八十八章无奈之举
时有诗云:“中州地半入藩府”,“唯余芳草王孙路,不入朱门帝子家。”
这一天,河南开封府的荥阳附近,官道之上,崇祯一行人顶着火辣辣的烈日,缓缓前行,看着身边不时走过的百姓,骨瘦如柴,面黄肌瘦的模样,崇祯的心情就十分沉重。
尤其是听到诸如此类的诗词、民谣或顺口溜,崇祯的心里就会有一阵莫名的刺痛,相比于了解到的那些历史,眼前的这一切更加的真是,让人感触深刻。
小冰河时期已经初现征兆,正在影响着河南的百姓生活。
一路走来,大家似乎猜到了崇祯为何生气,为生意人的吴邦宰,常年来往于南方与北方,相比于那些朝廷官员,对于一些地方问题更有独到的见解。
“公子,不必这么忧心,这些藩王宗室之所以这么看似疯狂的兼并土地,这也是无奈之举,没办法的事情,为了满足王府的花销,为了让家室维持富足的生活,他们不得不这么做。”
“无奈之举”
崇祯嘀咕了一句,回头瞥了一眼吴邦宰,进而继续说道:“这是不是过于无奈了”
“公子,你可能还不知道,河南的这些宗室,并不全是像福王、潞王、周王、赵王、唐王、郑王和崇王几位王爷,在各自的藩地有大片的土地,即便没有朝廷的禄米,也能过上奢靡的生活。”
“其他的宗室却截然不同,由于朝廷的诸多禁令,宗室不能出仕,若无旨意,更不能离开藩地,这一系列的限制,就只使得他们只能不顾一切的兼并土地,从而获得收入。”
“而且,河南就这么大,除了七大藩王之外,其他小的郡王宗室不计其数,河南会是这样的情况,就也不足为奇。”
为一个灵魂穿越者,有着丰富的历史知识,“崇祯”当然知道这些事情,之所以神色难看,心情低落,只是身临其境之时,有一些难以接受而已。
这时,刘若宰走了上来,吴邦宰说完之后,也说了一些自己所了解到的事情,有些补充说明的味道。
“公子,在京师之时,属下就曾经了解过,嘉靖八年的时候,宗室人口还只是八千二百左右,到了万历三十三年,登记在册的宗室人口,就已经达到了十五万七千人,按照宗室人口的这种增长速度,宗室人口的禄米总数,在全国的田赋总收入之中,早就出现了逆差,到了天启四年,这种逆差高达一倍有余。”
“嘉靖三十二年的时候,岁供京师的禄米不过四百万石,而朝廷所需要承担的各处宗室禄米总计却有八百五十三万石”
“万历初年的时候,全国的财政总支出约有一千八百五十四万两,用于宗藩的俸禄就约有五百五十二万两,时至今日,用于各地藩王宗室的支出肯定会会更多,而朝廷的财政收入却不断减少,大幅度的缩水,每年不过两千万两左右。”
呼
崇祯又不傻,暗暗长呼了一口气,又怎么会听不出刘若宰的意思
这不仅仅是为藩王宗室说情、安抚自己那么简单,更是在与自己算一笔账,往深得说,就是暗指分封的危害,那些宗室已经成为蛀国之虫,不断地蚕食大明的国力,吸百姓之髓,朝廷已经无力负担。
当然,不可否认的一点就是,有着诸多束缚的许多宗室,确实有一些无奈,在面临不能按时拨发禄米,就只能使用其他手段,巧立名目,通过兼并土地的形势,增加何人收入。
这一刻,“崇祯”不禁想起了一份历史记载,万历三十五年的时候,邢科左给事中曹于汴的奏疏,其中所透露地当时军费开支,宁夏之役所费饷银两百万,东倭之役七百八十余万,播州之役三百余万。
也就是说,万历初年用于宗室的俸禄,不包括米粮,就够一次宁夏之役和播州之役。
换句话讲,如果朝廷不再供养这些宗室,让他们自食其力,每年就不用再为军费开支而烦扰了。
别人不知,他这个“崇祯”可是清楚,明末的时候,也就是崇祯年间,宗室人口已经达到了百万,而大明的总人口更是高达两亿
为了百万人,而逼迫一亿多人造反,是多么愚蠢的一件事情。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毛爷爷的那句“从农村包围城市”,并不是空穴来风,也不仅仅是根据当时的情况分析而出,还有一种历史教训的总结在其中。
毕竟,推翻大明王朝的不是清廷,而是李自成这些起义军,社会最底层的存在。
所以,在“崇祯”看来,在中国的历史长流之中,真正读懂历史,以史为鉴,根据现实情况,并能将其运用到现实之中,唯有两人。
李世民和毛爷爷
崇祯摇了摇头,看了看四周的风景,在明末起义军的历史上,有一个荥阳大会,汇聚了明末时期起义军中的各个风云人物,商量对策,如何应付明军
对于是否真得有“荥阳大会”,历史研究界虽然有着很大的争议,但这并不影响崇祯此时的感触,河南一半的土地落入藩王之手,再加上那些乡绅巧取豪夺、兼并的土地,还有多少田地是属于农民的
当绝大多数农民沦为了佃农,也就意味着这个国家隐藏着一种巨大的危机,平常只是,倒还不觉得什么,一旦有大的天灾,这个危机就会显现出来,犹如火山爆发,像河流溃堤,一发而不可收拾。
元朝末年不就是这样吗
虽然苛捐杂税多如牛毛,数不胜数,主要还是绝大多数的百姓没有自己的田地,如果朱元璋的父母有那么几亩薄田,也不至于饿死,还会有后来的朱家王朝吗
崇祯摇了摇头,不再想这些十分沉重的问题,而是侧头看向了李若珪,询问道:“还需要多长时日,才能到河南府洛阳”
很显然,李若珪愣了一下,没想到话题突然转移到自己的身上,只是失神了那么一瞬间,当即就答道:“公子,至少还需要三天。”
崇祯轻轻点了点头,就没有再多说什么,而是望了望天空,那极为刺眼的烈日,如此恶劣的环境,严重影响着一行人的赶路速度。
即便英姿飒爽如田秀英,在如此的酷暑之下,皮肤被晒得微黑之后,也不得不忍受那份枯燥与无聊,重新钻回了马车。
第八十九章很严重
开封府,巡抚衙门。
巡抚丘兆麟处理公务的同时,不时地看向书案前的几名官吏,虽然是在奋笔疾书,在行文上勾勒之间,却不影响他下达命令,治理河南的政策。
“本官就不多说废话了,只要是河南的老人,在这河南的官场之上,没有人不知道我丘兆麟的。”
“不管别人如何,不管其他省如何,只要本官还是河南的巡抚,在任一天,你们就必须不折不扣的执行朝廷的律例,不得徇私枉法,不得胡乱摊派苛捐杂税。”
“一定要注意了,本官可不是说说而已,一定要加强河南的里甲制度。”
“还有河南境内的土地,不管是在耕的,还是荒废的,都必须登记在册,丈量清楚。”
随着一个又一个政令抛出,下方的官吏早已震动非常,微微动容,钦佩丘兆麟的大胆之时,居然敢做出这样的举措,心里很不是味儿,觉得很难做。
这位重新启用的巡抚大人,可谓是野心勃勃,这才上任没多久,就想大展拳脚,政令遍布河南的民风、教育、军备、仓储、土地等等。
与此同时,这
一掌擎天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爱阅小说网aiyuexsw.com),接着再看更方便。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