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到西园购买是看不起他呢还是不懂规矩让他顿时犹豫起来,决定等等看看再定。
东汉桓灵时期朝政腐败,国家财政枯竭。灵帝公布买官价格,两千石的官需要2000万,四百石的官需要400万,地方官价格更高;买官时既收现钱,还可以赊欠;不同的对象也有不同的价格;好位置需要进行竞价,价高者得。由于所得金钱贮存于西园,史称“西园卖官”。
7月底,战报快马传递到京城,马邑县全歼一个鲜卑千人队,随后雁门郡郡守的报告也紧急送达,确认了这场大胜,仅首级便有八百多颗,且经过仵检验,全部为鲜卑成年男子的首级。
张让得知消息后开始开始重视起高顺这群人来,他没想到高顺的护村队这么厉害,刚刚上任县长便取得如此辉煌的战功。
边患由来已久,边郡全部告急,东北乌桓、北部鲜卑、西部羌族,其它的山越等暂且不提,国人畏惧蛮夷,连战连败,皇帝对此忧心忡忡。
要是皇帝得知高顺等人这么短的时间便取得如此战功,肯定会非常高兴,这县长是皇帝亲自任命的,取得的战功当然算皇帝的功劳,要是没有皇帝的慧眼识英才,哪里会有如此大捷皇帝一定会有所动,而他的行动不能与皇帝的决定相冲突。
又想到他们一次就买3个郡守之位,实力肯定不凡,但是要成全了他们,又感觉太过于便宜了他们,如果他们在边关做大了,则朝廷又要面对尾大不掉的局面,到时候皇帝肯定会拿他试问。
要是不成全他们,则会把他们推向士族的怀抱,比如王允等人就非常积极,他们刚推荐一县长的位置,这才一个月的时间,战功便报来了,已经让他们取得了头筹,如此下去士族的实力更加强大,局势对他非常不利。
这种猛人,连蛮夷都不害怕,最好不要成为敌人;高顺等人要是投靠他的话那就另当别论了,肯定能成为他在朝堂之外的一大助力,且这些武人只知道打打杀杀,不热衷于朝政,威胁不到他的地位,更不会成为朝中的对手;只是这小子太不识趣了,连续2件大事都没有通过他之手,让张让非常不爽。
时间紧迫,他必须在皇帝和士族做出反应前拿定注意,否则他便失去了先机。
正文第83章王允筹划
王允前段时间按照侄子的请求,把高顺推荐给了皇帝,皇帝非常高兴,替朝廷挖掘出了一人才;并促成赵雄担任了马邑县县长之事。
随后,侄子来信,确认收到100匹战马,而且已经在送往京城的路上了,让他非常高兴,就算不是上等骏马,对他的来说也非常重要,中原地区尤其缺马。
在他看来,这高顺等人就是什么都不懂的傻小子,不懂人情世故,要么只知舞枪弄棒,要么只会吟诗做赋,一个无人问津的县长之位就把他们打发了,白得百匹战马。
到七月底,他又收到侄子来信,马邑县取得大捷,全歼鲜卑千人队;王家有专门的信息传送渠道,侄子的信比奏章先到京城。
震惊过后,他的内心开始激烈的思想斗争,首先,他内心把这次全歼鲜卑的战功,归功于他的推荐之功,要是没有他当初的推荐,何以有此次大捷其次,他又感觉上次做的很不地道,白赚了对方百匹战马;最后,他决定趁机好好的为高顺等人出把力,拟补上次的不好这位后起之秀。
再说了,高顺是并州的晚辈,且属于寒门,他举荐高顺为官,将来便属于他的势力,必将成为他在朝廷的一大助力。
按照当时的风俗,举荐人与被举荐者在政治上是君臣关系,在感情上是父子关系,且必须终身忠心耿耿;被举荐者若对举荐人不变现臣子关系,父子情分,就是忘恩负义,将为世人所不齿。
大家熟知的韩馥让冀州给袁绍,便是出于这种情况之下。
所以他在族侄连续多次提及高顺,且他在发现高顺之才后,便不遗余力的向皇帝举荐高顺。
当然了,他认为这是公私兼顾,同时提升了他在皇帝和士族面前公正无私的个人形象。
王允在内心合计后,决定亲自去拜访太尉杨赐,为马邑之战造势。
太尉杨赐,字伯献又伯钦或子献,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人;出身名门,祖父杨震、父亲杨秉都官至太尉,且以忠正而闻名,又精通儒学,拥有很高的名望。
对于王允的到来,杨赐感觉有些意外,忙让人迎进客厅。
“拜见杨太尉。”
“子师毋须多礼,请坐。”
丫鬟上茶之后退出,客厅中只剩下杨赐与王允两人。
“何事劳子师亲自前来”杨赐开门见山的问道,他的官职比王允高很多,且他的家族也远比太原王家更有声望,对王允无需客套。
王允客气的说道:“杨太尉,您可曾记得陛下于5月任命的马邑县长之事”
杨赐笑道:“呵呵,当然记得,老夫对当时陛下宣读的那首诗可是记忆尤深啊。”
“杨太尉,我刚刚得到密报,七月中旬,马邑取得大胜,全歼来袭的鲜卑千人队,这可是几年未有的大胜啊。”
“啊”杨赐一惊。从时间上推算,五月底皇帝任命,最快六月中把任命送达,六月底去上任,七月中便取得大胜,时间太快了,这确实出乎他的意外。
惊讶过后,杨赐问道:“子师,若果真如此,确是一场大捷,你能确认”
王允忙回答道:“杨太尉,此乃千真万确。我族侄在楼烦县任县长之职,获得鲜卑来袭的情报,立即请求雁门郡太守给予援助,太守以马邑县长未向其求援为由拒绝了,我族侄非常焦急,如果马邑失守,鲜卑骑兵便直下楼烦县,于是派人密切关注马邑战局,不料马邑县只用六天时间,便全歼来犯的鲜卑千人队。我估计战报很快就送来了,我们务必提起合计一下。”
“子师何意”杨赐老奸巨滑的问道。
“我还是以前的观点,想推荐高顺为雁门郡太守,以保并州边郡安宁,无奈势单力薄,人轻言微,只好请求太尉出面助阵。”
杨赐想了一下后说道:“那高顺之文采老夫非常佩服,只是其未至弱冠,此事有待商榷。”
“要不就把马邑县长赵雄推到雁门郡守之位”王允试探着问道。
“哈哈,老夫未见其人,不敢贸然断言,还是等战报到达之后再议为好。”
杨赐不想为他人做嫁衣,获利的是王家,杨家分文好处都得不到。
王允担忧的说道:“我听族侄汇报,那传旨的小黄门在高顺家安歇一晚,关系处的非常融洽,如果我们不能有所为,我怕其被宦官抢得先机,到时候则悔之晚矣。”
“呵呵,无妨,若果真如此,则其不值得我等推荐。”
杨赐不见兔子不撒鹰。
“若成,则允奉上10匹战马。”
“呵呵,军国大事,岂能如此草率”杨赐不满道。
“20匹战马”王允狠狠心说道。
“呵呵,子师爽快老夫极其愿意提携后辈,观其文采,老夫都想收其为徒了;等战报一到,老夫再寻子师商议,如何”在杨赐看来,中原缺马,20匹战马已是一份不小的大礼了,若是金钱的话他杨家不缺,这战马就另当别论了,于是便同意了王允的请求。
“多谢太尉,允告退”王允内心直骂老狐狸。
随后,王允又去拜访了司徒袁隗,而袁隗正在生气,马邑县长一上任就把袁家安插在马邑的3个附属家族给抄家了,直接斩断了袁家此后对鲜卑贸易的途径。
听王允说明来意,袁隗哪能如他的意不打压就不错了,还让其支持高顺一伙,连想都不要想,其直接拒绝道:“王御史,希望你莫要听信一面之词,那高顺你见过”
“允未见过。”
“那你见过赵雄”
“允亦未见过。”
袁隗怒,质问道:“战报未至,何以辨真伪对一良家子,何以如此关心此事莫要再提。”
王允非常失望的返回家中,一路上都在思索,袁隗为何不待见高顺当初在朝上的时候其还为高顺的文采叫好,怎么转眼间变化如此之大
其实这不怪王允,他虽是太原王家的族长,可他远在洛阳为官,家中事情由其长兄王隗负责,家族与鲜卑贸易的事情王允根本不知,马邑县三个代理家族被灭,王隗更不可能告诉王允,故此王允一直被蒙在鼓里。
此后王允又联络司空张济、大司农张温、谏议大夫朱儁、太中大夫乔玄、光禄勋刘宽、侍中卢植等人,许诺的好处自然不少,在王允看来,不管付出多大的代价都值得。
七月底,马邑县和雁门郡的战报相继而至,并州刺史的战报紧随其后,马邑之战被传开,并被传为马邑大捷,其中少不了王允在暗中推波助澜。
好不容易发现一好苗子,王允可不想错过这个机会,按照他的计划,先暗中造势,然后与太尉一起向皇帝进谏。司徒袁隗已明确拒绝,他只好抱紧太尉杨赐的大腿,为了让事情更有把握,他提前让人把20匹战马送到杨家去了。
正文第84章朝堂争议
张让消息非常灵通,已了解到洛阳正疯传马邑大捷之事,他推测一定有人在暗中推动,内心不由暗喜,不过他依然按兵不动。
他的办事原则为士族支持的他就反对,士族反对的他就支持,绝不能让士族如愿,且要符合自身利益。
八月初一早上,常朝。
太尉杨赐收到王允的好处,自然力挺高顺,于是率先禀报:“陛下,马邑县、雁门郡和并州刺史部皆传来战报,于七月中旬取得马邑大捷,全歼鲜卑来犯之敌,斩首837颗,俘虏160人,此乃几年未有之大胜,请求陛给予赏赐,以慰边军,再创佳绩。”
这是军事,在太尉管辖范围之内,属于杨赐的正常职责。
刘宏心情大好,很久以来,收到的边关汇报,不是战败就是求援,要不就是索取钱财粮帛,让他心烦不已,终于听到一条好消息了,既没有动用他的钱财,也没有索要粮帛,还打了大胜仗,真鼓舞人心,且这县长是他刚刚任命的,现在仍然记忆犹新。
“快将经过给朕速速道来。”
见皇帝这么高兴,杨赐也非常兴奋,忙汇报道:“陛下,七月中旬,鲜卑一个千人队前往马邑县劫掠,县衙提起得到消息,把人口全部转移,把粮食等物资一起转移到县城,鲜卑人来了什么都没有抢到,并趁他们宿营的时候,护村队和县衙组织的全县青壮,利用一晚上的时间,悄悄在其宿营地外围修建一道土墙,将鲜卑骑兵包围起来,敌人几次反攻都被击退,且伤亡惨重,最后敌人粮食耗尽,千夫长自杀身亡,除死亡的831人外,还有160人被俘,马邑县长汇报说要让他们做奴隶,以赎其罪。”
刘宏也不傻,敌人怎么会被包围难道建立土墙的动静没有惊醒鲜卑蛮夷于是问道:“难道鲜卑蛮夷的骑兵就乖乖被围”
“陛下,战报上说,鲜卑骑兵一直在边郡横冲直撞,根本不把边军看在眼里,其粗心大意,或者说是有恃无恐,根本就没有安排警戒哨,故此才让马邑县边军得手;被土墙围起来后,敌人的骑兵便失去用,只能下马以步兵反攻,骑兵下马后战斗力非常低,根本突破不了包围圈,只是弓箭手就让敌人死伤无数。”
刘宏听后大为振奋,赞道:“哈哈哈,好,这马邑县长胆大心细,不负朕对其信任,该赏诸位爱卿认为以何赏为宜”
杨赐说道:“陛下,臣推荐马邑县长为雁门郡太守,其必能保我并州边境安宁。”
王允忙向前一步说道:“陛下,臣附议。”
刘宽、卢植等人忙向前说道:“臣等附议。”
张让内心一惊,怎么这么多人都支持赵雄担任雁门郡守,这对他来说可不是好事情,一定不能让这些人的主意得逞,否则这么一位能打的战将就成了士族阵营里的有力支柱了。
还没等张让发话,
司徒袁隗说道:“陛下,臣有意见。”
“讲”刘宏有些不满,毕竟这县长可是他看中的,且刚刚获得大胜,正想借此提振人心,没想到司徒敢败其兴致。
袁隗说道:“是,陛下,臣反对提升马邑县长赵雄为雁门郡太守;理由一,其刚刚上任县长不满两月,还不能确定其是否能胜任太守之职;理由二,这仅仅是一场小胜,且含有投机取巧的成分,何以断定其一定能阻挡住鲜卑万人骑兵的进攻理由三、赵雄乃残暴弑杀之人,一上任县长之位,便残杀马邑县士绅一百多人,如此行径,何以能胜任太守之位”
张让见司徒袁隗反对
爱阅小说网【aiyuexsw.com】第一时间更新《汉末高顺》最新章节。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