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姝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爱阅小说网aiyuexsw.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夫妻俩在屋里美滋滋说着,哪怕是大热天的也没感觉烦躁,只觉得未来一片大好。
赵福安都叹口气:“早晓得我还是该去送一下的。”
“那还是算了吧,搞得大家都知道就不好了……对了,大家都掰苞谷背苞谷是吧,都没人看到他走吗?”
赵福安摇头:“我挑着苞谷回来几趟,反正是没看到,也没听到有哪个在说,那应该是没人看到。”
“也是哈,大瓦房那边有条小路,不得从晒谷场那边穿,他可能直接就走那边走了。”
杨妙华安慰自己,说到大瓦房又难免好奇,“就是那些知青应该晓得他要走撒,没人说吗?”
“不晓得,我跟程知青和苏知青两个都不大熟,他们就是要说嘛那多半也是先跟队长说。
没有喊出来那也不关我们的事了。”
“这么说也对。
嗳,就是不晓得于知青回去了以后还能不能联系上,我们也没好意思问下地址的,早晓得我就该直接问一下的……”
赵福安打断:“他不是说了到了写信过来吗?你还怕他骗你哦?到时候他写信过来,肯定就有地址的。
那也是之后的事情了,你莫想那么远了嘛!”
“是是是,不想那么远。”
杨妙华说着忽然嗅了嗅鼻子,“哎呀,你光说话也没看着点锅里头,都糊了!
你闻嘛,这么糊……”
锅里焖的红苕饭,就是大米烧开沥干之后,锅里以红苕块打底,米饭倒在红苕上面,掺
水小火焖熟。
焖饭是非常讲究火候的,火不能太大,一下子就把水烧干了那肯定不行,红烧焖不熟不说还容易生锅。
但也不能太小,太小了火候不到位,红苕也焖不熟,还浪费时间。
而赵福安焖饭也不过才刚开始学起——很简单啊,现在稻谷产量不是很高,还得先交公粮,剩下能分给社员的真没多少。
所以这样的细粮农民没几家能当顿吃。
杨来娣家就更是了,上辈子直到九十年代后,他们家才能顿顿吃到白米饭。
大外孙女小的时候都是单独用搪瓷盅给她蒸点饭和粥吃,至于大人,当然还是粗粮为主。
也就现在日子好过了,不用顿顿红苕块加苞谷粑了,还能隔三差五吃上一顿米饭。
任何一件事刚开始做都没那么容易,尤其赵福安在做饭上头不是那种很有天赋的人,上辈子还是到了后头几个女儿都嫁出去了,他才开始学着煮饭干家务,这辈子能这么早早就指挥他煮饭干活,杨妙华已经感到很欣慰了。
因而虽然闻到糊味,但除了最开始有些惊讶的提醒,说她有多么生气那肯定是没有的:“你看看,是不是都焖熟了?”
“应该是好了,饭好了,吃饭了。
没事儿,就有一点点糊,红苕饭锅巴喷香,能吃的!”
一点儿不吹牛,红苕焖饭的锅巴就是最香的,技术好的家庭煮妇能把这层锅巴焖到金黄金黄,把上面的饭和红苕打完之后,
再用锅铲把这一层锅巴铲起来,捏成一坨坨的,那就是孩子们最爱的零食——太香了,大人都不舍得吃,都得留给小孩子香嘴巴。
赵福安本来也有些紧张的,这时候也露出了笑容:“好,我先把上面的舀出来。”
说是红苕焖饭,实际上还是红苕多米饭少,当然,够一家三口吃就是了,本来也不能煮太多了,天热了容易馊,那就浪费了。
杨妙华给舀了一点猪油淋在饭上,又放了点酱油,兰珍就伸手要,杨妙华递给她:“自己拌一下,小心烫,端稳了。”
这也是偷懒,天气热家里人少,特意炒什么菜都不合适,干脆就直接猪油拌饭,就算是有菜了,有滋有味了嘛!
反正日子刚好过一点,并不会有人嫌弃这么吃太油腻——大不了就少放一点猪油咯!
回头赵福安还在吭哧吭哧铲锅里的锅巴,杨妙华笑看着,听着锅铲擦过锅底发出的声音,一点不觉得刺耳,看那金黄的锅巴被翻出来,嘴角早就上扬了,忽然,她猛地抬手:“等一下!
你停一下!”
“啊?”
赵福安不解。
杨妙华却是偏过头,依稀听到了什么声音。
“怎么了?”
“嘘!”
她走到墙根,贴在上面。
不过一会儿,她就走回来:“你听到没?”
“什么?听到什么?”
刚问出来,赵福安也跟着变了脸色,“有人在外面?”
“在砍啥子,竹子!
砍竹子!
有人砍我们的竹子!”
杨
妙华急得脱口而出,整个人更是仿佛一阵风似的就冲出了门。
就这步伐,都很难让人信她这是还没出月子——本地说的坐月子,一般是指四十天,后来日子好过了,很多人又坚信很多毛病都能在月子期间通过好好养护得到治疗,坐月子坐满双月的都不在少数。
而杨妙华,躺床上休养的时间也就一个星期,之后半个月就是在家走动,也顺带做些力所能及的活。
到后来快一个月的时候就出门抹苞谷粒儿,只要不干重体力活,不沾冷水就还算保养不错的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