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七零种田忙》转载请注明来源:爱阅小说网aiyuexsw.com
“嗐,我这坐月子呢,于知青一年轻小伙子,哪能往这边跑呢?”
杨妙华这么说,其实有点心虚来着。
这虽然算是一层原因,但实际上她清楚得很,人小于哪有那么多忌讳啊,没见她生的时候都是人去喊的接生婆,那一趟真是花了大力气,累死个人那他也没喊啊。
人家不来纯粹是嫌弃的。
没错,杨妙华感觉到了于知青的嫌弃——这屋里味儿实在太大了。
她自己整天窝里面有时候出来透口气再进去都觉得不太适应,就更别说小于知青那样的城里人了。
当然,人家同样住农村,跳蚤虱子啥的也不是不能忍受,他这种嫌弃,完全是对杨妙华坐月子的“不讲究”
。
她记得,就在她生了第二天,于知青过来看望,就隔着门看了一眼,当时就说她这样不行,不能一直躺床上,什么不能吹风更是不可行的,必须得通风散散味,还让她也要注意个人卫生与清洁……那一连串唠叨的,简直比中年大妈还啰嗦。
在当时的杨妙华眼中只觉得很搞笑,毕竟于书彬不说是个男人,根本就不可能懂这些妇人坐月子的事,就他那还是个孩子的模样,认真看的话会发现其实他脸上稚气都还未脱,这么一套一套的也不能让人信服,只会让人感觉无语。
林大娘都忍不住笑着数落他:“得了得了,你一个男娃娃懂啥啊?在这屋里说说就算了,出去可得管住嘴,
不然别人都要笑的。”
弄得于书彬那叫个郁闷啊,还很是气愤:“什么啊?谁说男的就不能懂了?我家一连串姐姐,我十岁大姐就出嫁了,十三岁我就当了舅舅,我外甥侄儿啥的都一堆了,我姑妈还是医生,大夫,大夫你们懂吗?坐月子是有讲究,但真不是你们这些个讲究,该……”
他试图讲述自己从姑妈哪里听来的经验,什么产妇要走动、屋里要通风、还得讲卫生不能干捂着……好多都跟农村流传的说法不一样。
就光说要讲卫生勤洗澡这一点,这也就是在夏天,要是天冷一点,别说产妇,那随便哪个人都是能不洗澡就不洗澡,稍微洗个澡就容易感冒,一旦感冒发烧没有足够的药就容易弄出大毛病,甚至是要丢了命的。
所以不管是林大娘还是杨妙华自己,对他这种城里人“何不食肉糜”
的经验都嗤之以鼻,说白了就是嫌弃她屋子里味道大嘛!
可刚生了孩子又是大热天的,哪家不是这样的?再说该怎么坐月子,那些讲究都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还能有错?
结果就是打那之后,于书彬就不往这儿来了。
这都好几天了,要不是小舅娘提起,杨妙华自己都刻意忘了这一点。
这时候想起也难免感慨,城里人终归是城里人,平时再怎么能凑到一堆,真遇到这种“邋遢”
情况,还不是受不了?
小舅娘徐桂琴哪里知道杨妙华这些心理活
动,她只是遗憾地点点头:“这样啊……那真是年轻小伙子啊?多大啊?来娣,你知道他是哪儿人不?家里干啥的?”
大舅娘本来只是听着,越听这问话越不对劲儿,本来松垮垮歪着的身子也不由自主坐直了,一双眼睛更是直愣愣盯在徐桂琴身上。
来了来了,徐桂琴的目的竟然是这个!
她就说这个三弟妹平时最会躲懒了,今儿怎么这么反常?——那不只是好话一箩筐,干活儿都贼利索,又是煮饭又是洗碗的,不知道的还以为她是主人家。
对杨来娣更是超出寻常的殷勤,好家伙,原来是还有这种心思!
杨妙华也不傻啊!
忘了提了,她上辈子到后头也是十里八乡出名的媒人呢!
经由她牵线说成的都不知道有多少对,零几年的时候,那是年年都有新人专门来给她这个媒人拜年送谢媒礼的。
她还能不知道这种打探说媒的话术?但听懂了是一回事,她可不能表现得真懂了。
笑话,于知青那是什么人?别说她现在还不是媒人,就算她是媒人,她哪有资格给于知青这样条件的说媒啊?啥年头不讲究个门当户对?再是“抬头嫁女低头娶媳”
,人家也不能低到他们这山旮旯里来了吧?
“哎哟,小舅娘你这话问的,我哪能知道那些?”
她连连摇头:“人家城里来的,我们没事儿打听人家里干啥?再说也不一定能打听到啊,于知青都不是我们
益省人呢!”
“不是益省人?真的假的?这都出省了啊……那他是哪儿人?”
其实也就早几年有外省的知青到他们这儿,近几年下乡知青基本都是本地县城甚至是省城下来的,总之都是一个省里的,下乡也讲个就近原则嘛!
杨妙华也不知道该怎么说才能打消小舅娘的念头,又不能直接拒绝,人家其实到现在也没明说不是?
想想也就只能实话实说,反正她也装没听懂,有啥答啥,能说的就说呗。
“真不是我们益省的,具体是哪儿的不知道,人来的时候可白净呢,对了,他这就要回城了呢。”
“啥?这就要走了?”
徐桂琴急了,拔高了音调不说,看向杨妙华的眼神都透着怀疑,“之前不说都好好的嘛?咋我们一提就说要走了?”
杨妙华苦笑:“这个还没定呢,不过应该也快了,他家那边有门路,使得上劲儿。
之前就说过了,看他这段时间都没过来,说不定就是在忙回城的事儿。”
徐桂琴一下子蔫儿了。
稍微琢磨一下她就知道,杨来娣也不可能拿这种话来欺骗她,没必要,再说她也未必就猜到自己的打算。
“唉,既然要回城,那你们可得好好给人送行。
我都听赵福安说了,你们日子能理顺,还多亏了人知青帮衬,可不能因为人要回去了就失了礼数。
这种关系难得,能长长久久保持才是好事。”
大舅娘连忙插话,她又没有年龄
合适的女儿待嫁,不惦记这种金龟婿,反倒想的更通透,立刻就说到了点子上。
杨妙华点头:“对,我们也是那么想的。
再说于知青那个人,说是年轻小伙子,其实就一半大孩子,生产队这苦日子他待着是遭罪,回去了也好。
我们也替他高兴。”
“这么想才是对的。”
大舅娘说着还白了一眼旁边失落的弟妹,说了几句又转移了话题,“对了,除了这个于知青,你们赵福安还是跟着孙家那边进山的是吧?这个拜契了师父没有哦?我看人家这么帮你们,还是要尊敬点。”
这是第二次被人提到拜契师父的事了,杨妙华上次其实就有点听进去了,就是还在坐月子,也没找出个好由头——你要说吧,生产队谁不想沾孙家的光?哪怕是在五队,大家都孤立排挤孙家,她后来也都看明白了,那哪儿是什么排挤孤立?分明就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私底下不知道多少人想去孙家拜师学艺没成呢!
就她当初厚着脸皮沾上孙家,那不是重生后没法子,加上两辈子信息不对等,只觉得自己能拿野猪的消息跟人家交换,也就不算占便宜,才能那么心安理得。
结果一直拖到现在,“野猪”
是一起打了,但却跟她以为的完全不是一回事儿。
而她也不得不承认,一开始自以为的什么合共赢虽然是达成了,但明显真正占了大便宜的还是他们,人孙家对他们那真的是没话说,亲师父带徒弟都没这么尽心的——那还得用三年训三年,奴役徒弟足够了,才能把自己的手艺慢慢教出去。
说真的,赵福安真该去好好拜契一下孙大山。
杨妙华心中想着,已经把这件事纳入了考虑中,面上却没显现出来,只是回道:“那肯定是,孙叔和林大娘帮了我们好多,肯定是要尊敬的。
也是我现在不方便,等下回出了月子,你们再来,正该把你们都请过来,坐一起好生热闹一下。”
说的聚一起热闹一下,其实就是亲戚认门——这年头,拜契师父是相当郑重严肃的一件事情,一旦拜了师父,那真的就是和亲戚也没什么差别的。
甚至因为是教吃饭手艺的,很多时候师父比很多亲戚还重要,两家的联系也比别的亲戚更紧密。
“这就对了,你们也是,一开始嘛就该跟我们说的。
这样大家也好走动嘛。”
跟着赵福安回来的路上,他们就打听得差不多了。
知道这个孙家日子很不错,孙大山很有能耐,他们当然不会拒绝这样的一个朋友,互相认识,以后也好来往,互帮互助都是好事儿。
“唉,对了,我听说孙家有三个儿子?还有两个都还没收亲呢是不是?”
提到孙家,刚刚还蔫耷的徐桂琴又一下子精神了起来,满眼放光:“来娣啊,你们赵福安说的孙家那两个小伙子都多不错的,他是男的说不准,你给我
说下具体情况呢?那两个小伙子咋样?你觉得跟他们打亲家【1】怎么样?”
“啊……”
这直球打得杨妙华还是有点猝不及防。
不过想想,相比于知青,跟孙家结亲其实还蛮合适的。
但她不可能直说,她还没到上辈子那样可以做媒人的年纪,没那个资历,这种事儿要谈也得找足够资历辈分的。
再说她觉得合适,也做不了孙家的主啊!
见状,大舅娘伸手一推弟妹,出言打破了尴尬:“哎哟,你这是急个啥子?知道的晓得你是为女儿打算,早点挑人家才能挑好人家,不知道的还以为你家女娃儿多恨嫁似的。
我们家英也才十四,还小呢,又不着急,人又漂亮又能干的,还怕不好找?用得着你在这里急吼吼的?”
说完了弟妹,她又笑着看向杨妙华:“来娣,你也别想太多,舅娘就是打听打听,你跟舅娘说说,合适不合适成不成那都是后头的事了,也不用你管。
我们啊,现在就摆龙门阵说说嘛!
也没得啥子是不是?”
authorwords"
author="
青姝"
identityid="
a4ac620432eb74b89020"
注1,打亲家,方言,结成亲家的意思。
小说推荐:《要高考了,机甲到底怎么开啊》《林安安的六零年代生活》《高武纪元》《美食:美食系神豪》《我在漫威当魔王》【笔趣读】《华娱之别和我谈艺术》《恶霸小姑是年代文真千金》《人在华娱,职业奖励是间谍》《长生从炼丹宗师开始》
青姝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爱阅小说网aiyuexsw.com),接着再看更方便。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